好久都没在正月十五闹腾了。闹,必定要有一群人,一个地方,一项载体。因为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需要,我所在的城市未举行大型灯会,正月十五的元宵不经意间便冷清下来。
情不自禁想起家乡曾经过节的热闹。还记得正月十四的入夜时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一起,举着自制的灯,高唱着民谣,沿着街道和山路行进一圈之后,把灯插入水田,祝福新的一年诸事顺利。一路星火辉映,鼓乐震天,笑声绵延。几万支火把把山间照得透亮,把人的心也照得格外柔软。一夜狂欢过后,乡间就彻底安静下来。
传统节日各有各的过法,有些在家过,比如春节、中秋;有些需要在大自然中走动,比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大抵寄寓了团圆的思想。但在元宵节,它的主题就是欢乐,人们用文艺或豪迈的方式吹响了城市的热闹,一扫乡村的寂寥。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场景是如此美丽。古代许多文人刻画此节也是别具特色,有的作者在元宵节的描写中喜欢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物内心的悲愁落寂,比如描写相聚时明明是喜悦,却更有一种因长久分离而被压抑的悲哀,让节日的寓意更浓。
人世间的灯火辉煌,掩饰不住幽暗的寂寞。想来有些悖论的是,正月是寒冷的季节,而元宵节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满街的烟火璀璨无比,落地后却瞬间碎为一地——喧嚣即平静,绚丽即消失。想来,有什么比这个更耐人寻味呢?
似乎很多文学作品都喜欢这样的表达。喧嚣之后是寂寞,成功背后是辛酸。那些年,我在小镇组织灯节,当最后一声爆竹炸响、人潮退去的时候,我身心疲惫地坐在椅上,往往会想起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我曾经以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阑珊,意思是灯火辉煌,后来才懂,其实是指零落稀疏的样子。是的,只有穿过热闹的表面,冷静下来,才能叩问自己的内心,找到心灵的故乡。
很幸运,这几年元宵我都和家人一起度过。看着晚会,一起从容地聊天。听父亲说,不管我在不在家,母亲总会把我吃的汤圆计划上。我知道母亲那时望着窗外的烟火,一定会在心底默默祝福。我也知道,第二天一早,她会和乡亲们一道走向田间,开始耕耘姹紫嫣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