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吴小虫写诗已有十多年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时间会给他带来经验、教诲和智慧,时间会给他带来感悟、思想和一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0-06/09/003171.html

等待处理…

听从自己内心的电闪雷鸣

——浅谈吴小虫的诗

作者 金汝平
2020/6/9   点击量:67140

吴小虫写诗已有十多年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时间会给他带来经验、教诲和智慧,时间会给他带来感悟、思想和一些隐秘的启示。在我看来,他的起点不低,但试图急速地、敏锐地找到自己独有的写作目标或审美方式,却让他费了不少周折。作为想在诗歌上有所成绩的写作者,他勇敢、勤奋,但诗歌是一个伟大的迷宫,它诱惑我们四处奔突,徘徊,又常常迷失在它的幽暗和空寂里。只有通过艰辛曲折甚至绝望的反复的探求,一个诗人才有可能强有力地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再不断地完善自己。

从他的一些诗作里,我们不难窥见他不同时期写作的倾向、风格和变化的痕迹,而他内在精神的起伏波荡,也随物赋形呈现于其中。“写什么”“怎么写”,诗人的一生被这两个毒蛇般的问题缠绕着,且永无解脱。有一个细节被我注意到了,他随身带的包里总是装着各种古今中外的诗集、文论集,只要有空,他就拿出来阅读。早年他热爱于坚,自称被于坚启蒙,受于坚影响巨大,甚至造成了某种意义上“影响的焦虑”。他对古典大师和中国文化的迷恋,也是让人惊讶的,还写下了不少与他们进行思想对话的诗篇。这些东西带有“文本再生产”的特征,因为有一个“文本”存在,繁殖出更多与它紧密相关的文本。但后者独立的性质,不得不被前文本笼罩,支配,悲剧性地全面地遮盖。

吴小虫的这些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探索,自然是有得有失。而他通过这些探索,渐渐地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越来越逼近那个内在的、真实的、复杂的,也互相矛盾斗争的“自我”。一个诗人的发展是以他终生的学习与研究为基础的,“纯粹的天才”相当可疑。我对小虫的写作有足够的信心。

但他的诗作,骨子里也逃不出一个抒情诗人的宿命,他的抒情情不自禁带上一种独有的悲凉。我相信这和他的生活处境紧密相关,多年四处漂泊的孤独,母亲的早逝,甚至几次情爱的挫败。他呐喊,呻吟,然后深深沉默,沉默何尝不是一种更刻骨铭心的语言?这一切孕育了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诗也见证了他的多变而充满忧虑的生存状态。一种泛滥的抒情因为缺乏生存体验的渗透而显得浅薄,苍白,让人们不屑一顾付之淡淡一笑,但吴小虫的抒情却因为这些要素的隐形支撑爆发出感人的力量。这是一种胜利,美学上的胜利,但归根到底,一种悲凉的抒情是由诗人天生的气质决定的,同时,也让我感到惊讶,本该在高歌欢乐与豪情的时期,却过早地吟唱出如此低郁、忧伤甚至绝望的对生命的挽歌。

只要是细细品味,我们都会从吴小虫这异常压抑叙述的口吻中,觉察到他对诗拥有的既忠诚又怀疑,既热爱又虚无的情思。但另一方面,诗人永远不能变成洞察一切而无动于衷的冷血动物,他的眼已冷,他的血还热,他还深深地热爱着这个世界,并试图用最美的语言赞美它。有时,吴小虫伫立在北方以北的寒冷荒凉之中,慨叹:“而我要说到的大雪,从天空降落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力量,然后是一个世纪的冷”。好啊,谁体会到一个世纪的冷,谁承受了天空中失去力量的大雪飘然而下又覆盖了年复一年野火春风的大地,谁就是一个内心还在燃烧的诗人,只有所谓智者才会愚昧地问:这正在燃烧的,还能燃烧多久?

吴小虫试图从俗世中逃离,试图从俗世中挣脱。这一点,不仅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也在他的诗作中极其明确地显示出来。正如艾略特说过:“我们惟有活着,惟有叹息,不是让这个火就是让那个火把生命耗尽。”又有什么办法呢?

“月亮在今晚升起,升起在我心灵柔软的地方,我看它,大地因此有了道路,我因此有了双脚,月亮成为慈悲”。我想,当月亮在一个人仰望的眼睛里成为慈悲,他既在审美,更在领悟,领悟某种隐匿于万物深处默不可言的启示,而这种领悟将扩大为智慧,虽然智慧也仍要被自觉地警惕。但我的心里同时又有一个声音隐隐回答:这是人的宿命,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和意志,也在于反抗这宿命,搏击这宿命——

“鱼儿如若能感知我/不会惊悸于我的黑影/鸟儿如若能感知我/不会从不降临我肩/呵,我这肉体是多余的/是我们之间的障碍/我必将化作一阵清风/去喜欢你们的喜欢/我必将清风也一同碾碎/去成为万物/成为你们不变的泽亲。”

但我以为,活着,作为人活着是最重要的。今年春天的一天,我正在家里看着天花板发呆,吴小虫给我来电话,谦逊地说自己还是浮躁。我哈哈大笑,想做什么就去做,听从自己内心的闪电和雷鸣,听从地平线上或高或低的呼唤。你还要四海为家,江湖闯荡,你还要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你才能写出来更好的诗。

上篇:思念外婆
下篇:父亲的春天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