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体验等成为大众旅游新风尚,“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等受到游客青睐,成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文旅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全区接待旅客19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21亿元。今年5月19日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围绕“美好中国,幸福旅程”主题,成华也推出了丰富活动和系列优惠举措,进一步提振旅游从业者信心,激发旅游市场消费潜力。
文旅消费新场景持续上新
新兴景区人气渐旺
饱览千姿百态的矿物、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亲手制作宝石项链,近距离接触可爱的小动物……在位于我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内,孩子们可以尽情参与体验各类研学项目,探寻自然界的奥秘。
近年来,研学游以其“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的特性,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学生通过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结合导览解说、实践体验、小组研讨等方式,沉浸式体验考古、工艺制作、非遗表演等过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研学游市场持续火爆,我们将联合多部门持续打造精品研学课程,兼顾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和体验感,避免‘旅而不学’或‘重旅轻学’。”区文体旅局旅游科科长安媛表示,成华会加快推动各类研学基地和营地建设标准化、精致化。
与此同时,艺术展览、戏剧演出也同样深受群众游客的欢迎。近年来,我区涌现了许多数字化、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其中东郊记忆打造的内地首家数字艺术美术馆——“ARTE全沉浸式美术馆·成都”以及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为市民游客带来了视觉艺术新体验,“五一”期间带动景区接待游客22.3万人次,同比增长82.79%;各大剧场齐发力,献上丰盛的“戏剧大餐”,其中熊猫剧场的音乐剧《熊猫》、繁星戏剧村的《滩涂》《奶奶的诗》《新西厢》等,收获观众一致好评。
优化服务打造熊猫IP
重点景区持续火爆
到成华,必然要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花花”。今年以来,全网掀起一股“熊猫热”,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游客涌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许多游客为了一睹大熊猫的芳容,都是提前做好攻略。“今年初,我们一家人就计划好了过节要来成都看大熊猫。我们计划先去成都动物园,再到熊猫基地,一次把大熊猫看个够。”来自上海的游客李俊接受采访时说。为了提升游客在景区的游览体验,我区还将熊猫基地景区“欢欢”“迎迎”两个停车场扩容至310个和2500个停车位,并新增了3处临时停车场共计2600个车位。在新增3处停车场出口的同时,还启用熊猫基地景区直达摆渡车接送游客来往。
为满足游客在不同场景的出行、游玩需求,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在“5·19中国旅游日”当天首次推出“玩儿”巴士旅游专线。据了解,“玩儿”巴士主要通过公交站点将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内的特色景点全部串联起来,这样的设计以乘客出行用车“场景”、乘客出行用车“需求”优先,缩短了乘车时间,更好满足乘客的用车需求。 文/图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