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协正式印发《关于命名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决定》,成华位列其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区把科普、科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格局,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表彰,科普和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线上线下齐发力
加快构建“15分钟科普圈”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生活的需求,是成华科普的着力点之一。近年来,我区在线上线下同步拓展科普主阵地,借助各种人文科普资源和日常活动,走进社区街道、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地,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引导科学观念。
在成华科普服务的重点人群中,居民的参与更多需要通过社区来实现。为此,我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大群团”工作模式和“区级—街道级(功能区级)—社区级(企业级)”三级群团服务体系,在2020年底完成了11个街道、83个社区科普大学的科普教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此外,我区还有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社区科普大学等科普阵地300余个,助力打造高品质的“15分钟科普圈”。
与此同时,我区稳步推进“互联网+科普”工作,不断扩大科普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21年以来,“科普成华”传播矩阵共发布科普文章5738条。其中,“科普成华”抖音号信息播放量达2.68亿次,“成华科协”新浪微博5次入围《人民日报》评选的“全国十大科协微博”榜单。
打造科普特色场景
开展“可行走的科普课堂”
在天府熊猫塔下,一只俯卧的“大熊猫”在楼顶向下好奇张望,这座巨型熊猫雕塑是我区打造的熊猫主题互动科普地标,内设熊猫之眼VR区、沉浸式环幕剧场等,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大熊猫的科普知识,还能身临其境地“遨游”成都。
走进望平滨河路,一条新旧交融的“时空长廊”科普绿道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其借助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全景图像等技术手段,植入了科学装置、成华工业文化等数字内容,把科普知识“搬”进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绿道场景中。
除了结合自身区域特色打造科普特色场景,近年来我区还积极开展科普研学、馆校合作,联合四川科技馆、电子科大科技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旅行和“可行走的科普课堂”,引入科学家演讲团面向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科学实验、科技体验、应急培训等科普服务。
据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区将持续提升打造科普阵地、创新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普知识、服务科技人才,奋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成华力量。 文/王雅妮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