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扎实推进我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日前,区妇联协同成都理工大学团队、成都责仁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组成验收督导工作组,围绕公共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公共空间友好、权利保障友好、发展环境友好、文化友好共六个方面对全区首批和第二批共计45个儿童友好试点社区开展实地验收督导工作,了解相关建设推进情况。
社区“各展所长”
全力绘制“儿童友好社区地图”
温馨舒适的游玩活动室、充满童趣的卫生间、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走进白莲池街道一里塘社区,明亮整洁的儿童友好场所令人眼前一亮。“我们从儿童优先、符合儿童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社区微更新、社区美空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等项目,将儿童友好元素融入项目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应用等各阶段。”据一里塘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社区已成功打造0—3岁母婴室、2—12岁运动空间“动感地带”、全龄段儿童美育空间“熊猫咖啡画室”“生活小馆”“一里剧场”等一系列空间场所,全力为辖区全龄段儿童营造多个有温度、可持续的友好空间体验。今年,一里塘社区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儿童友好社区。
“在本次验收督导过程中,各社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结合社区特色,建设亮点十足的场所。”区妇儿工委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第二批儿童友好试点社区的白莲池街道狮子社区,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背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该社区还充分利用特色品牌“熊猫村”系列项目,有效联动辖区儿童和家庭,共同创建具有“熊猫”特色的儿童友好社区;而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则充分融合辖区机车文化、利用新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等资源,全力绘制出社区专属的“儿童友好社区地图”。
分批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2025年实现全覆盖
“儿童友好”是衡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杆。去年以来,区妇儿工委办坚持以“孩子开心成长”为目标,以社区“儿童之家”为基础,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在政策、空间、资源、人才等方面予以统筹规划,将儿童友好嵌入基层社区治理,积极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成华模式”。
“儿童友好社区是以儿童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创新模式,旨在为0—18岁的少年儿童建立安全、健康、全方位的社区支持体系。”区妇儿工委办负责人表示,去年通过街道申报、实地调研、专家评估等方式,我区启动了首批区级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如双林社区的儿童彩虹跑道、培华路社区推出的“小书虫”儿童阅读文化品牌、望平社区的儿童友好职业体验……25个社区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实地验收工作。
“今年我们启动了第二批20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希望通过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推进,让孩子们能在安全、有温度的社区环境中茁壮成长。”区妇儿工委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将按照最新工作要求,分批次、分阶段纵深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至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全覆盖。 文/刘明汶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