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架长达24米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隆昌铁陨石、距今1.5亿年侏罗纪的大竹重庆鱼化石……经过4年建设,位于我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于11月23日开馆试运行,馆内矿产宝石、恐龙骨架、动植物标本等约1万件展品,将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神奇世界。
蜀山、蜀道、蜀水
场馆建筑再现大自然的神奇
成都自然博物馆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颇具特色的建筑外形施工难度极大,仅是建设就耗时4年多。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含有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以及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配套展教设施。白天远观似巍峨蜀山,夜晚近看像繁星点点,馆前是开阔空间与绿地,馆后有东风渠堤岸和珍贵植物,处处都充满了“自然”元素。
作为城市重要公共文化旅游设施,为体现学科特色,建筑体形态的构思起点,源自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脉相交所形成的独特地貌。建筑体呈现了山体发生破裂移动的形态。巨大的“石山”拔地而起,山体的间隙形成开放公共空间,配以通透的玻璃幕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设计将山间栈道的行走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悬挑的玻璃长廊象征穿越蜀道的意境。景观设计将都江堰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人工湿地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蜀山、蜀道、蜀水”——建筑以艺术抽象的方式,再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化石、陨石、标本
馆藏珍品让人大饱眼福
步入展厅,不少设计细节让人眼前一亮。地质环境厅里“地球”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缓慢旋转;矿产资源厅内众多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矿物晶体、宝石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龙行川渝厅和恐龙揭秘厅内30多具恐龙化石威风凛凛;生命探源厅里小熊猫、雪豹等标本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成都自然博物馆现有藏品近7万件,陈列展品约1万件,包括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隆昌铁陨石、大竹重庆鱼化石等具有极高科学价值与欣赏价值的珍贵展品。未来还将有两个临设展厅,围绕自然科学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举办具有巴蜀特色的临设展览。
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位于二楼龙行川渝厅。这具恐龙化石发现于1957年,复原后全长24米,肩高近4米,化石含量达80%以上,至今仍是亚洲完整恐龙化石中最大的。隆昌铁陨石位于一楼地质环境厅,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铁陨石。它外形呈圆锥体状,高46厘米,长44厘米,宽20厘米,重达158.5公斤,于明代“造访”地球,清朝乾隆年间被人挖掘出来当作“神物”供奉,1972年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所收藏,是四川已知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铁陨石。大竹重庆鱼化石位于三楼生命探源厅,这一距今1.5亿年前的鱼化石看起来栩栩如生,形态立体且体态丰满,完整程度堪称中国鱼化石之最。鱼的头、胸、尾、鳍、鳞均清晰可见,仿佛穿越时光的长河,“游”到了观众眼前。
除了三大镇馆之宝,矿产资源厅五彩斑斓的天然玉石、生命探源厅的麦地坪震旦——寒武系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缤纷生命厅的常绿阔叶林景观等丰富的展品同样让人大饱眼福。
4D、AR、环幕
沉浸式体验科技感拉满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游客还能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沉浸式体验丰富有趣的博物馆科普内容。
进入一楼主题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国首创全3D浮雕模型融合魔屏技术的四川省地形沙盘,通过AR数字望远镜可以看到沙盘实景与虚拟现实叠加的数字模型,与沙盘布局相对应的成都“水系”“山系”“物种”“矿产”等信息都能在实体沙盘上一一呈现。
在恐龙揭秘厅内一个1:1复原的马门溪龙身上,观众可以看到通过投影效果展示的骨骼、血管、内脏等,一旁的互动装置还可以让人体验“投喂”恐龙的乐趣。在这个名为“协助马门溪龙进食”的互动展示台上,观众通过轻拍“低能量食物”和“高能量食物”两个按钮,即可了解这一“巨无霸”的能量摄入“进度条”,趣味性十足。
位于二楼的4D影院,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体验刮风、下雨等气候转换,临近展厅的巨幕影厅可直接“步入”浩瀚宇宙,置身璀璨星空。三楼的缤纷生命厅里,观众还可以在互动屏幕前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化身为一只蜥蜴,模仿它的动作。
记者从博物馆方了解到,开馆试运行期间,博物馆将严格贯彻疫情防控政策,积极应对各种应急突发事件,做到安全接待、有序参观。博物馆还将广泛收集市民及广大游客的意见及建议,不断提升展陈品质,完善服务功能。博物馆正式开馆后,馆方还将继续深耕公众服务,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社教、研学、亲子活动,让公众获得更多深度沉浸式的体验。 文/图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