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新家,我一早在小区散步,但见几株高秆花儿正恣意盛开。花色有白也有粉,是司空见惯的一丈花,学名为蜀葵。
蜀葵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茎丛生,直立而挺拔不分枝,植株高可达2米至3米。花叶互生,似心脏形状。花朵呈总状花序,有粉红、红、紫、墨紫色等。花期长达6至8个月,蒴果,种子扁圆,原产于四川,故名蜀葵。现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广植,此花耐寒,喜阳,耐半阴,忌涝,在各类土地上都能茁壮生产。
蜀葵有不少别名,常见的有棋盘花、麻秆花、一丈红、端午花等。其中,尤以一丈红最为形象和直观,许多人也最喜欢这么称呼它。
蜀葵全身都是宝。其根、叶、花、种子均能入药。通常春秋采根,夏季采花,花前采叶,秋季采籽。此花在中国古代就大名鼎鼎,五代时期诗人徐寅有诗一首:“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烂熳红兼紫,飘香入绣扃。”进一步点明此花出于蜀地,且备受人们喜爱;唐代岑参有首《蜀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可谓描写得入木三分;同代诗人陈标对蜀葵也推崇备至,认为此花的美堪比牡丹,“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唐时文人喜欢取带露葵叶,捣烂取汁,然后添加云母制作成葵笺。这种小型纸张的葵笺绿而光滑,常被诗人们用以题诗唱和,浪漫时尚。传说唐代的许远就曾制作此笺分赠白居易、元稹。我猜,他们的那些不朽诗篇,多半是在葵笺上写就的吧。
不独于此,此花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据《西墅杂记》记载,在明代成化甲午年间,有国外使者入贡,见栏前蜀葵花不识,问之,题诗云:“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而今,蜀葵已在该国广为种植。
不知因何,如今小区里广植蜀葵,我以欢悦的心情边走边欣赏蜀葵,意念萌动的瞬间,竟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