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寻找书香”的作文。那天我反复捧书细嗅,却什么也没闻出来。夜里,母亲给我讲了一件事,说她小时候和舅舅“最不对付”,是连分糖吃都会发生争吵的兄妹,但每逢月初,他们却总会大方地一起凑钱购置新书。问起原因,母亲说,分糖只有多与少的甜味,而共享书籍则会开启头脑风暴,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中世界蕴含无穷智慧。听着母亲津津乐道起她喜爱的书籍,我想,这许是书页无香字有香吧。
我家的书架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父亲的“财富宝箱”——《炒股秘籍》《财富自由》,我常笑谈这些书没有教会父亲装鼓自己的钱袋子,而是教会父亲将钞票交至母亲的钱袋子里。父亲的回应也是深刻:投资我自己不算本事,我看这些书是为了投资我们的家。
书架的第二层是我的“杂学天地”,内容简单如《三字经》,深奥如《中国哲学史大纲》,更别说类型纷繁的报纸杂志早已堆积成山,每一处都洋溢着知识的芬芳。它们如同黎明的光,轻推暗夜的门,让清晨的明亮穿透玻璃,送来光明。我最喜汲取书中的甘泉来灌溉创作的田野,曾偶然看到一句: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我立马掂起字词大锅,淬着创作的火,烹饪出一阵笔底春风:涛声是听得到的远方,墙土是摸得出的历史时光。
书架的第三层则摆满了母亲的“简言妙语”——各类线装的唐诗宋词珍藏版。记忆中的午后,我和母亲坐在走廊,听着阵阵清风拂过重重山岗,风里夹奏着点点声韵吹着我成长,迭代的诗风,不变的声韵,不过是母亲身旁多了个爱听诗词的小男孩——母亲的孙子,我的侄儿。“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稚嫩的嗓音一扬、小手一摆、脑袋一晃,侄儿的《将进酒》馥满童气,再一品,又多了分江山多娇人多情的书香气。
闻书香自来,我尝到的书香不一样,它还有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