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笋又被称为茭白。小时候,河边田间到处都有高笋的身影,它与春天一同成长,与夏天一起成熟。长长的叶片支开,小巧的白肉深藏其中。除了茭白,高笋还有很多名字——高瓜、菰瓜、茭笋等,在古代还被当作粮食作物种植,称为六谷之一。
在我的印象中,高笋若是细嚼慢咽,能嚼出一种细腻油滑的感觉,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也许是那时菜里面油少的缘故,总觉得高笋油滑的滋味很特别。笋田里的水比较深,且是软泥,人踩进去容易往下沉。为了防止高笋被偷,人们将其大多栽得离田边有一定距离,光伸手是够不着的。
小时候,高笋的诱惑是孩子们无法抵挡的。特别是放暑假后,我们总爱到河边洗澡,趁没人时偷溜进高笋田里去扳高笋吃。一层层剥开绿色外壳,白白的高笋就露出来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爽滑细嫩的感觉顿时像电流般在全身蔓延。至今买高笋回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切半节下来生吃解馋,细嚼慢咽,重温记忆深处的滋味。
成都北门有个叫高笋塘的地方,相传一个叫崔沔的人早年丧父,做官后仍不忘孝敬家人,常回家看望母亲。由于母亲喜欢吃高笋,他就在茅屋边挖了个坑,栽上高笋,母亲就能经常吃到新鲜的高笋,高笋塘就是由此而来,承载着一份厚厚的孝道。
采收高笋的场景十分壮观,一块块绿毯似的高笋田沙沙作响,农户们穿梭在比人高的笋田里,用飞舞的镰刀迎接丰收。人们都是高挽裤腿,踩进高笋田里,将剥光的高笋装进背篓。日光下,背上白晃晃一片,如一条条肥胖的鱼,看着让人欢喜。
高笋除了生吃,还有一种普遍的吃法就是做泡菜,清炒高笋的做法似乎不多,炒了吃会产生满嘴的涩味,还不如生吃来得痛快。以前,母亲爱把高笋洗净晾干,切成两半塞进泡菜坛里。泡好的高笋同样是白生生的,不仅脆嫩入味,而且口感细腻,还浸润着一股酸香味,是下饭好菜。有时我们会别出心裁,用生高笋蘸简单的调料吃,是我们小时候又一道美味。
现在,我生活在城市里,各方面条件都比农村好,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但有些从小吃到大的食物,还是老家的最正宗、最美味,那种藏在记忆深处的滋味,哪里也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