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李铣近年的诗歌写作,以敏锐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深刻体悟社会百态,准确把握日常公共生活的精神境遇,在浮躁和喧嚣的空气中实现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2-07/26/006635.html

等待处理…

远在近处

——李铣诗集《赴永远的远》赏析

作者 李永才
2022/7/26   点击量:29096

李铣近年的诗歌写作,以敏锐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深刻体悟社会百态,准确把握日常公共生活的精神境遇,在浮躁和喧嚣的空气中实现了自我的内敛,在沉寂而本分的叙事中不断精进。在历时性的生活经验书写中,体现了不寻常的艺术创造力、感染力和表现力。他的诗歌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平常中寻求不寻常。李铣的诗集《赴永远的远》以“忧郁之书”“何处安身”“寻常时光”“风中远行”作题,分为四辑,近200首诗歌作品,集中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之爱、世间之美、社会之善及人生、人性、生命、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的思考和探求。他的诗这样写道,“先生,你脚踩一段佳话/向西行走,转而向东/进入隋唐时的祖国/你已不能自拔/把藤椅坐成洞穴/每当月明星稀才走出来”。(《陈寅恪先生故居前的小路》)“十二年巨石滚动,道痕深深/偶有的禅鸣,吹拂不了/夏天的初心”。(《归来:先父李绍明先生藏书捐赠后》)这是一种简单而朴实的书写,更是一种至情至性的书写。诗人对亲人及所有敬仰者的情怀与悲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内化于人间烟火之中。诗人梁平在解读诗集《赴永远的远》时说,“我以为,这里的远,不是明天的远,也不是未来的远,而是精神原乡的回望和指认。”

从“栀子开花”“诗与远方”及“何处安身”等几个部分的写作题材来看,都是身边的亲情、爱情等日常生活现场和个人经验。或行吟叙事,或碎片化笔记,或即兴抒情,都是诗人对历史生存的省察与个体存在的感知,渗透着诗人深刻的在场体验,以及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严肃思考。我们看看他的诗歌,“带着春光徐徐围拢/你始终如一地盯望,最终/各自年华散尽”。(《栀子花开》)诗歌是一种紧紧围绕语言展开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必须用语言去吸附时代经验,并对之进行诗意的转化和美学提升。李铣的诗歌已从日常经验地描述向哲学和美学方向转化和重塑,而不是停留在传统口语诗歌的平淡和寡味上。“咳嗽的钥匙/打开没有抵抗力的废园//我的心像顽石一样融解/压住的时间和语言/也欢呼跳跃起来”。(《昔日的废园》)他的创作艺术融知觉、情感和想象为一体,为我们观察社会和他人提供一个独特的维度。

二是在大俗中探索大雅。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和技术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消费主义的喧嚣和技术至上的狂欢,给每一个诗人的内心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可喜的是,从李铣这本诗集来看,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思想内容,他都竭力将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和身边平凡的个体生命。还是用他的诗歌说话吧,“新鲜的白面馒头/从外到里,美好纯正/内心在旋转,抛开/残余的虚汗和慵懒的灰尘/一路跌跌撞撞”。(《白面馒头》)“心口堵了一块糖,正慢慢融化/那阵阵甜香,让我乱了方寸/也离间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心口堵了一块糖》)再比如他在《清漪》里写到,“一杯酒的生活/无关你我酒量大小/是酩酊大醉或浅尝辄止/只要我们围坐一起/感情的浓度就胜过酒精”。易杉从李铣的诗中,“发现了虚构和非虚构的写作路径,这或许已成为当代诗学考量的话题。不仅呈现为一种修辞力量,也同时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精神力量。诗人李铣的诗歌气质,更多地与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保持了一致。谦逊是诗歌多么宝贵的品质。在李铣的诗歌中,我读到了人间烟火,读到了日常、朴素和高贵。”

三是在近处追赶远方。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与意象谱系。李铣的每一首诗歌都着眼于近处与身边,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打量,成就了一个有见识、有坚守、有思考的诗人。诗人王国平对李铣的为人与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几十年来,李铣的诗歌创作从未间断,即使在他诸事缠身的岁月,他也总是能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诗意……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时,就坚持作品必须发乎心、情、理,说真话、说人话,坚决摒弃矫揉造作与无病呻吟……李铣的诗歌有着迥异于他人的个性与气质:人间烟火在下,思想光芒向上。”这些赞许之词,可以从李铣的诗歌中得到印证。“让歌声再次击中/阳光下胜利的后遗症/哲学的花瓣置放于餐具中/任人分享,也任人批判”。(《扭住的悲伤》)一个疲于奔波的灵魂在自然之境中,重获自由,就像哲学的花瓣,任人分享,精神的满足不言而喻。

李铣的诗歌正是落脚于人生,情感和个体处身于浩瀚世界和复杂社会时的自我意识和现实体验。他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一个诗人的警醒。诗人通过近处世界的细心观察与思考,展开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不管方式和手段是否有力,总会获得精神境界的一次又一次拓展,这就是诗歌的远方,李铣的远方。“一介布衣,眷恋稻麦、佳肴和烧酒/挥洒下思想的盐/经验主义委顿和消弭之际/一些新词/在纸面感冒,生成并卷起风暴之眼”。(《读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李铣对生活的隐秘体验和理解,将更多的提炼转化为具有历史认同和美学情怀的诗歌精品。

上篇:一碗米饭一个蛋
下篇:余晖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