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就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回家的路’。”“身边的每一处街景,每一个公园甚至每一个社区都在不断变化。”“成华区在支持企业方面做了诸多有力举措,这为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公司是成华优化营商环境的受益者、见证者。在这里,我们真的可以心无旁骛谋发展。”……
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市民。在2021年度成华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多名市民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体验,肯定了过去一年我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
以人为本进行城市更新 成华更加宜居
2013年,市民代表崔梅娟从乌鲁木齐来到成华,定居杉板桥社区。“作为成华市民和基层社区工作者,我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崔梅娟以她居住和工作的杉板桥社区为例说,近年来辖区的重要道路杉板桥路拓宽成了双向四车道的城市主干道,特别是2021年东郊记忆路、建设南路迎来了提档升级,成了成华“网红”打卡点之一。而在她心目中,每天上下班必过的东郊记忆艺术商圈社区绿道就是最美的“回家的路”。
除了出行条件的持续改善,成华的发展还体现在基层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丰富、精准方面。如杉板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些年这里只有400平方米左右,受制于办公空间,社区只能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办事服务,而现在崭新的服务中心有3000多平方米,不仅可以提供常规的8大类34项服务,还可以为居民提供艺术培训、幼儿托育等20余种贴近居民实际需求的服务。“作为杉板桥社区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我心中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崔梅娟说。
市民代表余明旻与崔梅娟有着同样的感受,作为一名从业18年的设计行业从业者,他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近几年,成华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进行城市更新,切实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因为我的工作属性,我对这种感受更加深切。”余明旻说,在他看来,文化的延续、历史遗留的保存、新业态的植入、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等元素,是城市更新的核心。成华区拥有大量工业建筑、历史建筑的遗存,也有很多代表历史记忆的老旧社区,拥有塑造城市更新精品的良好根基。可喜的是,成华区在城市更新中扣住了核心。
“望平坊、东郊记忆园区、‘萌想星球’107文创园区,这些案例都不仅仅是对于空间改造、建筑功能更新的成功实践,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成功探索。它们都是成华通过城市更新践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最好的实证。”余明旻说,在成华区工作的这几年,他见证了身边的每一处街景,每一个公园甚至每一个社区在城市更新行动进程中的不断变化,而像他一样的见证者还有很多。
“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成华更加宜业
市民代表徐其睿是成都鸿源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自2018年公司入驻成华以来,他切实感受到了成华党委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徐其睿告诉记者:“近年来,成华区在支持企业降本减负、稳岗发展、鼓励创新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政策措施,我们公司仅在稳岗补贴方面就累计享受到75万元的支持。”
据徐其睿介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用工招聘和员工培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多渠道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成华区适时免费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各类招聘平台并组织他们参加政府开展的系列招聘会,降低其招聘成本,甚至还会发放一定的职工培训补贴。“可以说,成华在服务企业方面真正想到了我们的心坎里,解决了我们的诸多燃眉之急。”徐其睿表示,这些举措不仅仅让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更让他们在疫情最困难的时期能够做到不裁员、不停工,保持稳定运营。在成华的强力支持下,公司近年来经营发展势头强劲,公司员工从70余人增加到300余人,员工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0%的比例增长。
“成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为企业纾困解难的生动实践,我们公司也是受益者。”市民代表、今日头条四川分公司成都政务总监侯丽莎表示,作为企业人,他们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有发言权。在她看来,如今企业在成华区办事很方便,以前需要到大厅办理的很多事项,现在网上就可以直接办理了,社保、税务等事项还可以选择在辖区各街道及社区、商超、楼宇等“24小时市民自助服务站”办理;以前注册一家企业流程繁琐、耗时长,现在只需要4个小时,而且还是“零成本”。
“政府还为企业常态化搭建了政、企、银等多方沟通桥梁,‘侨连五洲·文创东郊’‘企话东郊’‘周周菁蓉汇’等专场活动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了融资、人才等难题。”侯丽莎说,除此之外,近年来成华交通、医疗、教育等发展变化也非常大,为广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真正留得住、发展得好。
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