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幸福成华成色更足、品质更高是近年来成华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小游园微绿地的打造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从家庭适老化改造到多形式托育服务,从新建改建学校到打通断头路,精准丰富的民生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大大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从4月21日召开的2021年度成华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了解到,过去一年,我区高位谋篇布局,主动担当作为,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与“631”重点项目建设、“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步推进、一体发力,完成投资240.3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05%),实施的项目接地气、贴民心,市民可感可及、普遍受益。
把民生改善作为幸福“标尺”
加快打造3个15分钟“服务圈”
过去一年,成华把民生改善作为衡量市民幸福的“标尺”,进一步做优公共服务民生体系,让成华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2021年,全区“15分钟优质公服圈”加快成型,共建成31条道路,打通6条断头路,建成天府绿道25公里,提档升级10条子街巷;新投用成都英才学校等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优质学位1.9万个;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推进3家三级规模区属公立医院建设项目,成都市二医院龙潭院区投运,受益居民超过200万人;加快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先后投运养老服务机构30个,和美社区入选市级儿童友好试点社区。
“成华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在家门口的公园里。”4月的成都春光无限,居民鲁仲平漫步于高铁城市公园的林荫小道,赏花看景好不惬意。2021年,成华围绕做美城园相融公园城区,着力打造“15分钟生态宜居圈”,全年新投用3个市政公园、50条幸福社区绿道和10万平方米小游园微绿地。同时,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地“三大保卫战”,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4天,同比增加23天,增加数排名全市第一。
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成华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包容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成华、认识成华、向往成华也是去年我区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据了解,2021年,我区聚焦做强宜居宜业生活高地,进一步加快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全年促成城镇新增就业1.5万余人,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94场系列活动,累计组织4679家企业发布20.1万个岗位,为41892人次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92万元;着力打造青年创业引才“强磁场”,通过“蓉漂杯”“周周菁蓉汇”等创赛活动落地人才项目40余个,达成意向投资逾60亿元,推动人才、项目、资本高效链接。
聚焦文商融合营造多元场景
幸福美好生活可感可及
和爱人在鸟语花香的公园里,登上代表爱情的幸福列车,许下相守一生的承诺,完成一次浪漫的婚姻登记……这样如同爱情电影里的桥段,在成华就可以实现。今年2月22日,正逢星期二,也是农历正月二十二,因为“2”在网络语境中常被视作“爱”的谐音,因此这一天二仙桥婚姻中心的6个登记窗口迎来了一波登记结婚高峰,办理婚姻登记量居五城区第一。
记者了解到,2021年,我区聚焦文商融合,着力营造成华市民身边的多元场景,尤其注重融合推进新产业场景、网红打卡点、社区商业示范性消费场景建设。全年成功打造了二仙桥婚姻中心、杉板桥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等多个空间示范点,完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等重大文旅地标项目,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成华段、“2+11”特色街区梯次呈现,望平坊、万象城商业步行街分别获评省级休闲旅游街区、省级步行街试点项目,我区更获评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大批有品质、有特点、有活力的应用场景出现在家门口,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真切地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内涵。
高位谋篇布局构建长效机制
汇集民智民意提升项目质效
据了解,为切实保障“十大工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我区高位谋篇布局,加强工作统筹,深化政策设计,形成“一盘棋统揽、一体化布局、一揽子计划”工作格局,建立完善“领导小组+专项组+项目组”三级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出台7个相关规范性文件,探索创新信息报送、项目拉练、财政奖补等机制,编制了10个五年实施方案和10个年度工作计划,做强实施“十大工程”的运行基础。
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不断提升各项目的质效,去年以来,我区坚持在推进“十大工程”的过程中问计问需于民,精心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集思广益、创新思路。除了积极发挥市民观察员等“外脑”作用、创办“幸福成华大家谈”网络视频专栏外,我区还邀请社会各界督促“监工”,并通过将“十大工程”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以访困难送温暖、访问题送平安为主要内容的“两访两送”工作,切实做到心向群众主动谋划,面向群众访危访困,切实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文/图 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