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分析研判区内的空气质量指数、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蹲点施工工地、现场查验机动车排气污染物……近日,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获悉,自11月10日零时成都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以来,我区多部门积极响应,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应对本轮区域性大气污染,全力确保各项应急减排措施落地落实。
科技助力全面监控
实现智慧动态管理
“成致路附近颗粒物超标!请工作人员马上现场巡查!”在民兴北苑楼顶处,区生态环境局安装了一个3D气溶胶激光雷达,它能360度无死角地监测到方圆5公里的颗粒物情况,相当于环境监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时为环境部门“通风报信”,让违法作业无处可逃。
据3D气溶胶激光雷达项目负责人、环保工程师徐黄隆介绍,这个设备24小时全自动运行,每45分钟会形成一张平面扫描图,数据直接连入成华区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平台。工作人员可根据扫描结果对污染物进行分析研判和精准定位,然后巡查队员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做到无缝对接。
设在成华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攻坚中心的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平台,不仅接入了3D气溶胶激光雷达所收集到的数据,还汇总有成华区空气子站所收集的数据。“精细化管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我区1个国控点位、1个省控点位、1个市控点位、12个县控点位以及87个微子站的数据,我们可查询每个站点的数据信息,出现超标警报,系统会通过短信的方式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实时分析。”区生态环境局大气办负责人杜秉键告诉记者,为积极应对大气污染,严控污染源头,我区还借助运渣车在线监管平台,定位分析运渣车历史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现场检查及管控;借助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实时查看工地情况。
“通过几个平台的协同运作,同时结合道路积尘负荷走航车、无人机等科技监测手段,有效提高了我区的大气污染源精准管控能力。”杜秉键表示,在“十四五”期间,该局还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数字化管控能力,为成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紧“盯”工地源和移动源
多部门联合出击不间断巡查
精准治理大气污染,不仅要通过智慧手段,还要强化源头管理,加大巡查力度。连日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建交局联合组建的工地巡查小组会同各属地街道开展了“白+黑”24小时不间断巡查,督促落实工地大气污染防控措施,确保从源头有效遏制扬尘污染。
“大部分工地的施工都是按照要求进行的,毕竟我们是24小时巡查,很有可能一天去同一个工地两次,如果发现其拒不整改,将会上报至相应的管理单位对其进行约谈并处理。”工地巡查三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巡查组每日主要检查在建工地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如是否安装有喷淋器、雾炮机、沉降池等防尘抑尘设备,进出运渣车辆是否冲洗干净,以及出入口路面是否干净等。同时,我区还组建了一支60人的“人盯源”队伍,按照3人一组定点分配到岗,对成华区重点施工工地24小时进行盯守管控,有效减少了工地违法施工作业行为。据统计,从11月10日以来,全区共出动巡查人员3327人次、执法车辆1493台次,检查辖区工地1603处次,发现并约谈涉嫌违规工地8个,立案查处4个。
针对渣土运输车辆突出违法行为,我区设置了8个检查点在辖区各个重点路段对上路的运渣车进行集中检查。“我们每天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要执勤到凌晨3点左右,绝不漏放任何一辆问题车!”现场执勤人员告诉记者,预警天气期间,只有绿色标杆工地配套的且交警发了通行证的车辆才可以行驶,其余运渣车都是24小时禁行的。自11月10日以来,我区共在各运渣车扬尘检查点检查车辆149台次,处罚违规车辆1台次。同时,区综合执法局还通过运渣车GPS监控系统对我区8家备案运输企业、38辆绕城内行驶的运渣车、80余辆次在我区内运行的车辆进行核查,未发现车辆违规现象。此外,为有效遏制重柴油车超标排放行为,我区还设置了2个柴油车尾气常态化路检点位,加大检查时间和抽测数量,对出入城柴油车做到能检尽检,应罚尽罚。 文/赵悦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