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祖母消息时,我刚下晚课。随着人流走出大楼,汇入漆黑的夜色,在寒冷的晚风中,心中却涌起熟悉的温情。
“天冷了,衣服要穿暖,吃饭要吃好啊。”
还是那样朴素的语言,祖母的“三行情书”穿越几千公里,给我带来无尽的温暖。翻阅聊天记录,一条条内容不同、却同样由三行构成的微信消息映入眼帘。有叮嘱我换厚被子的,有安抚我考前焦虑的,亦有问候近况的。每一封“三行情书”,都凝聚着关怀与牵挂,在质朴与文雅中浸润着永恒不变的爱。
比起语音,我总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编辑出消息,然后点下发送,将一切寄托于文字,与人交流。我的同龄朋友大多如此,父母辈的人则是语音文字参半。直到加了祖母的微信,当我发出的文字迟迟收不到回信时,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祖母是不识字的。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常用语音交流,倒也方便简单。然而,在一个晴和的午后,我收到了第一封来自祖母的“三行情书”。短短十来个字,没有标点符号,内容仅仅是让我好好吃饭,多运动,但每一个字都显得淳朴而温柔,那时正流行“三行情书”的写作,因此,乍一看到祖母发来的消息,我只觉得惊艳。同时,暗暗想着祖母不愧是一直紧跟时代潮流的老人家,初识字就文艺起来了。
周末回家,吃饭时,祖母到房间去拿了一本书,说是要向我请教。原来她加入了老年大学,正在学习拼音。看到那一个个用铅笔画出的符号,想象着祖母佝偻着背端坐在桌前,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练习着,眼眶不由得发热。祖母说,哪怕是这样一句话,也是在祖父的帮助下打出来的。我一边感慨,一边赞美祖母无意之间的文艺创作,喜得她笑语连连。
从此以后,我常常收到来自祖母的“三行情书”。每一封背后,或许是祖母放不下心的一次又一次的念叨,或许是祖母担忧的问询,或许是包容的安慰。当我遇到困境,陷入情绪低谷,或是在远方感到无助时,看着那些氤氲着温厚真情的文字,总能想起祖母朴实而温柔的笑脸。
夜深了。回到寝室,我还沉浸在祖母的“三行情书”中,被温情所包裹。我深感自己文字的无力,再华丽的遣词造句,在这些殷切真挚的文字面前,也显得华而不实。正如在祖母面前的我,脱离各种各样的外在修饰,只余下那个沉浸在牵挂与被牵挂、爱与被爱中的柔软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