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春节,母亲都会做一包新年豆腐。手工做豆腐作为我们家迎新年的仪式之一,取的是“兜福”的美好寓意。母亲总说,豆腐的谐音是“兜福”,吃上的人都会有福,来年钱包更鼓、生活更美好。那时的春节,可以不买猪头肉、不添新衣服,但不能不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每当腊月二十四的晚上,母亲总会挑选颗粒饱满、无杂质的黄豆,淘洗几遍后,用泉水浸泡一晚。第二天天不亮她就起床,把泡好的黄豆在石磨上研磨成豆汁,磨豆汁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推磨一人添豆。添豆的人不单要掌握好豆和水的比例,更要眼疾手快,配合默契才行。
这边磨豆汁,那边用木柴烧着大铁锅。豆汁磨好后过滤,使豆渣分离。过滤好的豆汁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慢煮……待大铁锅上方气雾缭绕着、豆香味慢慢飘出来了,豆汁就煮好了。趁机盛一碗原味豆浆,微微晾凉,只喝一碗豆浆的功夫,便到了豆腐点浆环节。
点豆腐的学问大,更需要经验。点浆对卤水用量的要求极高——卤水多了,豆腐就老;卤水少了,豆腐难以成型。只有卤的用量恰到好处,豆腐才鲜嫩好吃,多年来,这个环节一直由母亲完成。点上卤水后,缓缓搅拌,当明显感觉豆浆结块下沉,即将变成豆腐脑时,便不用再搅。此时,将四方竹筐铺上提前准备好的包袱,将结成块的豆腐脑舀入其中,绑好包袱、盖上重物压制约三十分钟,控出水分后,豆腐就做成了。刚做好的热豆腐是一道美味,母亲趁热切块装盘,淋上葱姜蒜料和辣椒油,香喷喷直流口水,吃起来热乎乎,心里美滋滋。
“菜豆腐”也是一道欲罢不能的美味,做法与豆腐大致相同,磨好豆汁分离豆渣后,大火煮开,放入洗净切好的蔬菜一同煮熟即可。母亲会派我和弟弟给邻居一家送一块,说让大家一起尝尝鲜,这让小时候的我们明白“分享会更美味”的道理。
豆腐有百变的形态:豆干、水豆腐、干豆腐、内酯豆腐、豆腐脑、冻豆腐、臭豆腐、豆腐乳……还有煎豆腐、炸豆腐、尖椒煸豆腐、小葱皮蛋拌豆腐等。我对豆腐最多的感知来源于母亲,过去,每逢过年,母亲只做一包豆腐;如今,每年腊月间,她会连续做三五包,分享给我和亲人。在母亲心里,她始终认为,豆腐是“兜福”,是过年最好的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