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紧接8页从“三花”到“梅花”川剧“破圈”吸睛新生代前段时间,央视新闻频道(CCTV-13)《24小时》栏目推出专题报道《“三花”川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4-05/15/008197.html

等待处理…

场场爆满、演出票售罄……

年轻人在成华觉醒“川剧基因”

2024/5/15   点击量:11118

紧接8页

从“三花”到“梅花”

川剧“破圈”吸睛新生代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频道(CCTV-13)《24小时》栏目推出专题报道《“三花”川剧团:三个女人一台好戏》,以13分钟时长报道了成华区“三花”川剧团的火热现状。

变脸、吐火、皮金滚灯、手影……“三花”川剧团的精彩好戏每天都在上演。因票价便宜以及和观众零距离的新颖表演方式,这个剧团也被大家称为“最接地气的川剧团”。

“三花”川剧团之所以能从濒临倒闭变为场场爆满,除了“三花”姐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老戏迷不离不弃的支持,更源于近两年来“三花”在社交媒体的爆火。“绝不允许你们错过这么好的现场!”“强烈推荐!票价超值!”“这是我看过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次演出!”……年轻人从线上“转战”到线下,纷纷涌入剧场,在给剧场带来极高热度的同时,也让川剧“破圈”,助力非遗传承焕发新的活力。

如今的“三花”川剧团,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不仅创新编排了适合年轻人观看的节目,还上线川剧体验项目,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川剧文化。

除了“三花”川剧团,位于望平街的梅花剧社也同样火爆。这里的观众不仅有家住附近的市民,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更有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

“我们现在是以综合性表演为主,70分钟的节目里,你能看到经典川剧变脸、吐火、小丑戏皮金滚灯等,这些都很适合刚接触川剧的观众观看。”梅花剧社负责人周彦斌表示,目前剧社在节假日一天最多能演出8到9场,接待近2000人。

令周彦斌意外的是,近年来,“小戏迷”群体逐渐增加。“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就是我们这里的常客,别看小朋友才三四岁,聊起川剧来可头头是道。”周彦斌注意到,这兄弟俩从第一次来就对川剧很感兴趣,尤其喜欢皮金滚灯,后来他听说,这兄弟俩还在家自学变脸和台步。

除了本地的“小戏迷”,更有不少外地“小戏迷”。随着近年来的“研学热”,梅花剧社也成为不少外地学生来成都的打卡点之一。“前段时间,来自清华附中、海淀外国语学校、天津一中等学校的学生到我们这里研学,不少同学对川剧非常感兴趣,不仅体验了川剧扮相,还学起了表演呢。”周彦斌说。

从名角到“新秀”

拓展川剧艺术的无限可能

3月12日,成都市成华区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暨“陈巧茹戏曲名家工作室”在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正式落地。作为四川省首个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该班不仅会在学校选拔学生参与川剧学习,川剧名角陈巧茹还会亲自为同学们上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陈巧茹表示,“我衷心希望北新的师生们能够用心去领悟川剧的独特魅力,去体验其韵律的和谐与节奏的铿锵,去传承其精髓与神韵,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北新实验小学也与川剧颇有“渊源”——2018年,该校成功创建成都市川剧艺术特色学校并成立“新韵”川剧社团,《天府春韵》《俏娃戏梨园》等剧目多次参加成华区和成都市戏曲艺术展演并获奖;今年1月,该社团原创的川剧校园剧《立春》还登上了四川电视台少儿新春特别节目的舞台。“学校大力弘扬川剧文化,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们学川剧、爱川剧。”该校副校长袁雅君表示。

川剧的火种还不止于此,成华小学成立川剧艺术工作坊,成都英才学校川剧社团的谯竣晨和蒋思源登上“三花”川剧社的舞台……陈巧茹戏曲名家工作室“落户”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既是有益的开端也是积极的尝试。今后,川剧之美必将在成华四处绽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为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教育局等多部门,通过四川省首个川剧少年传承班的设立和陈巧茹戏曲名家工作室的引入,促进川剧在校园的传承,逐步推动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知晓、理解和创新,以川剧传承创新带动区域文化繁荣创新,打造川剧文化传承新品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区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卫表示。 赵霞 谢雨彤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