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一曲《成都》,引得海内外游客纷纷来到这个热情、友好的城市;一面“成都”墙,再次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到东郊记忆,游览、娱乐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4-01/15/008063.html

等待处理…

从小众文化地到“流量收割机”:

解锁东郊记忆出圈密码

2017/1/15   点击量:8895

一曲《成都》,引得海内外游客纷纷来到这个热情、友好的城市;一面“成都”墙,再次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到东郊记忆,游览、娱乐、潮购……2023年中秋,刚过“12岁生日”的东郊记忆成了不折不扣的“流量收割机”。虽然曾经长达10年的不温不火一度让这个园区深受困扰,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东郊记忆抓住了工业遗存转型再生的基因密码,园区消费快速恢复,经济高速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园区企业经营收入超过35亿元,同比增长186.3%;2023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超400万人次,活动场次达483场,并数次被中央级、省级媒体报道……东郊记忆是如何创造出如此“爆款奇迹”的?让我们来剖析它一路“狂飙”背后的成功密码。

密码一:

老火车“开”进新时代

老厂房成为新地标

东郊记忆的火车头广场,向来深受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喜爱。无论晴雨,这辆编号为“1519”的火车前时时有人来往,并与它合影留念。

东郊记忆的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20世纪50年代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投影显像管,素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之称。“1519”火车头所处的位置曾是工厂用于运输材料的物流站台,三线建设年代穿梭来往的痕迹在这里留存。21世纪初工厂整体搬迁,红光电子管厂作为工业遗址完整保留,并于2011年以文化创意园区的新形象再度开放。这辆火车头也随着东郊记忆园区的焕新改造,“开”进城市更新的发展时代。

“在绿皮车厢里喝咖啡,再拍张复古的照片,感觉是真坐上回忆小火车了!”秋高气爽时节来成都旅游的广东游客罗婧正在视频里和朋友们分享她的东郊记忆之行。如今,两节绿皮车厢变成了舒适明亮的咖啡厅,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年代感,仿佛上个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游客可以在斑驳的车厢中感受时光的流逝。

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创新。像火车头一样,在东郊记忆还有很多这样既挖掘传承工业遗产内涵、又渗入延展当代时尚潮流的工业遗存。比如成都繁星戏剧村炉剧场,外观上有几个炉洞形状的拱门设计,成了中央大道地标式建筑。它既保留了当年电子管厂的炉洞遗址,还有特色艺术展,看剧可以免费打卡,楼上便是可容纳500人的剧场。

紧转11页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