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垃圾之事”并非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关键小事”。2021年3月,《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距今已有两个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3-03/10/007457.html

等待处理…

全力打造垃圾分类“成华模式”

我区两年建成标准化投放站点2086个

2023/3/10   点击量:11251

“垃圾之事”并非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关键小事”。2021年3月,《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距今已有两个年头。两年来,我区着力打造“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成华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化投放站点2086个。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市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现在小区有了分类垃圾箱,我们投放垃圾更方便多了!”早饭后,家住双建路60号院的张青松老人熟练地将剩菜剩饭和用过的纸巾分别装入两个垃圾袋后,到楼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丢垃圾。刚一靠近,智能化的分类箱便缓缓打开投放口,张青松仔细检查后将厨余垃圾倒进了对应的桶内,再把垃圾袋扔进了一旁的其他垃圾桶。

“以前扔垃圾是个大难题,没有垃圾箱,很多居民都把打包后的垃圾扔在小区门口,现在不仅有了这么智能的设备,平时还有劝导员指导大家精准分类。”说起垃圾分类,张青松高兴地向记者分享小区发生的变化,除了培养居民精准分类垃圾的能力外,为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小区已经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每天7:30—9:30、18:30—20:30,居民可以在小区固定的点位投放垃圾。

两年来,我区不断提升智能管理能力,着力构建完善分类责任体系,发动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驱动垃圾分类从“被动”变“主动”,“激活”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强力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落实,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各小区院落投放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共设置投放点位3096个。

常态化开展宣传

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也包含诸多环节。两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宣传声量,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各街道也持续在辖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主题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努力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打造绿色宜居成华。

日前,在府青路街道曲水路小游园内,一场“智能分类 智慧蓉城”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拉开帷幕,活动中居民“积极分子”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知识问答环节也激发了大量居民的参与热情,纷纷争相抢答垃圾分类问题。“像今天这样的垃圾分类活动我们每年都会参加,在知识问答中不仅能让我们掌握更多垃圾分类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大家分类的准确度。”社区居民黄玉告诉记者。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境卫生管理科徐冬云表示:“两年来,我区常态化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同时还建设了示范教育基地,让垃圾分类走进千家万户,助力生活垃圾分类在成华生根发芽。截至目前,全区小区入户宣传季度覆盖率达51%,垃圾分类标准的社区达56个,两项数据均排名全市前列。”

建成11个大件垃圾投放点

有效解决大件垃圾回收难题

作为成华“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负责单位,两年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聚焦大件垃圾回收处置问题,持续推动建设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和快速便捷的上门回收服务。

“收到院落管理员的电话我们就来了,今天主要清理一些床架、门板和沙发。”大件垃圾转运员曾子军一边告诉记者,一边与居民合力将积存的大件垃圾搬上收运车。“我们小区没有物管,大件垃圾收运一直都是大问题,居民自己联系公司收运,一次几百元的价格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是有负担的。” 关家苑小区居民张婆婆表示,自从街道有了大件垃圾回收站后,院落里的大件垃圾就找到了“归宿”。

记者了解到,在距该小区几百米外的文德路上,府青路街道在此设置了大件垃圾回收站用于大件垃圾临时集中堆放。“当大件垃圾积存到一定数量后,我们会联系有资质的公司进行统一回收处置。”据府青路街道工作人员李雪松介绍,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居民扔垃圾的难题,同时也节约了垃圾处置的成本。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建成大件垃圾投放点11个、符合环保要求的有害垃圾暂存设施1座;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累计规模达63吨/日。

“从‘0’到‘1’,如今的成华越来越多的小区院落、商场学校、机关单位已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来。”徐冬云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垃圾分类,在坚持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组织“五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责任片区制,营造“党建引领、指导分类”的新局面。

文/刘明汶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上篇:没有了
下篇:让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共生共荣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