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2年,安排2023年工作。
过去五年
新时代成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五年极为重要、极不平凡。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踔厉奋发、感恩奋进,坚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最根本的工作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实现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由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由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的跃升,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新时代成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1.经济发展跨越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总量跨过7个千亿级台阶、达2.08万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实施重点项目5454个、完成投资2.55万亿元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位从第82位上升至第34位
2.科技创新蓄势突破
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39个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4万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1.26万亿元
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位从第56位上升至第29位
3.重点改革纵深推进
全面落实13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
市场主体总量达364万户,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成都农交所农村产权成交量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成渝极核城市引领功能显著增强
1. “示范区”迈步起势
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实施
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申办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加快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2. “都市圈”加速成形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
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领域430个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
共同实施“三带”重大项目923个,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2.62万亿元
3. “双城记”成势见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之一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位居全国第1位
成渝地区成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聚集地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特点加快呈现
1. 生态本底巩固提升
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
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44.5%
2.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超2.1万家
PM2.5年均浓度下降30.7%,“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
3.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3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
4. 美丽蓉城更具魅力
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各类公园达1514个
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能级持续提升
1. 战略通道全面拓展
双流国际机场完成扩能改造,天府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排名全国城市第5位、第4位
2. 开放平台优势集聚
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设立国家级经开区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
3. 经贸合作持续扩大
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30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加34家、达315家
4. 对外交流亮点纷呈
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增加8家、达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
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105个
幸福美好生活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1. 公共服务增量提质
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8.8%,达到5.49万元、3.09万元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48所,新增学位59.4万个
2.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2%、98%
平均每年为13.7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提供兜底保障
推进81个片区有机更新,完成改造棚户区3.3万户、城中村5万户、老旧院落1816个
3. 人文底蕴充分彰显
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连续5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1.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智慧城市系统推进
成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深入开展
智慧蓉城建设全面启动实施
12345热线平台受理社会诉求超2800万件,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
3. 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实施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划分微网格12.4万个
组建14.6万名微网格员队伍,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实施社区微更新项目1255个
4. 安全底线全面筑牢
新增高标准农田163万亩,“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能力稳步增强
成为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未来五年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未来五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聚焦成都的时代使命和独特定位,努力建强“大后方”、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打造“幸福城”,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推动中心城区先行引领,强化城市新区牵引带动,做强郊区新城战略支撑,引领建强动能更充沛的成都都市圈,聚焦“五个互联互通”打造现代化双城经济圈,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位势能级明显跃升。
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深化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适度超前布局一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时尚文化消费核、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龙门山山地等生态消费带,打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突出科教支撑、产研融合,建设教育强市,承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成都工匠等战略人才力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创新资源要素更加活跃、创新成果价值充分释放。
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建设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化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开放合作平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欧洲、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全面提升。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导向
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突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带十园百片”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更充分就业更合理分配,完善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成都建设,“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构建“三江九带”骨干蓝网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全面呈现。
突出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品牌,实施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人文成都更加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
健全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
全面实现高效能治理
突出良法善治、公平正义,依法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发展,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成都,法治观念形成共识、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突出敏捷高效、智慧智能,深化智慧蓉城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区(村)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体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突出底线思维、有机韧性,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城市运行更安全、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
2023年工作安排建议
1.聚焦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加快促进经济运行全面回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力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加快推动重大战略成势见效。主动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成渝极核城市带动作用。
3.聚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
4.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落实新型举国体制,在更大范围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5.聚焦深化“三个做优做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6.聚焦“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7.聚焦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充分发挥南向西向开放门户优势。
8.聚焦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加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塑城、润城化人,彰显天府文化独特魅力。
9.聚焦提质打造幸福成都,加快建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着力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年度民生实事,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10.聚焦智慧蓉城牵引带动,加快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着力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健全城市现代治理体系,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据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