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这是一串家喻户晓的号码,既是守护平安的象征,也是警察的节日。“1”是一往无前的守护,“1”是一心一意的信赖,“0”是无声无息的保障。国泰民安,是因为有人民警察的默默守护。
在成华,有这样一群人民警察,他们或初出茅庐、略显青涩,或经验老到、战果累累,但他们都以同样的责任、热爱、信念,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之心。让我们一同倾听6位成华警察的从警岁月和不变初心。
从警4个月
刘思怡 情指中心民警,2022年10月入警
初入成华区公安分局,巡警(防暴)大队是我的第一站。第一次和师傅在街面巡逻盘查的激动心情、第一次奔赴现场时的急促心跳声、第一次为群众排忧解难听到真挚的道谢声……至今仍历历在目。
2022年12月初,我来到情报指挥中心——分局的“中枢神经”。这里没有出警巡逻、为民解忧的感人事迹,没有冲锋陷阵、力挽狂澜的非凡经历,也没有千里奔袭、一朝擒凶的英勇故事,牵头统筹、高效运转、紧张忙碌是这里的工作常态。数据是枯燥的,汗水是真实的,看似平淡寻常的背后是情指中心的民警们始终如一、呕心沥血的奉献和坚守,也正是这些点滴琐碎的小事堆砌起了成华的平安。
从警8年
赵映辉 刑警大队民警,2015年1月入警
我和爱人都是中国刑警学院2010级本科生,那时素不相识;2014年7月27日成都市招警考试后,我加入了成华警队,她加入锦江警队,因工作相知相识,最终走进婚姻殿堂。
结婚那年,我俩原本约定在1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登记结婚,却因工作原因,赶到民政局时被告知已下班,无奈改期。
源于对警察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初心,婚后我们共同求学,考上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7年后迎来爱情结晶,憧憬着一起为公安事业续写更美篇章。
从警10年
李浚豪 府青路派出所民警,2012年4月入警
曾经的我是一名巡警,守卫成都东大门是职责所在;如今的我是一名派出所办案民警,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在防疫时期,我在小区里当志愿者,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供应,有时也会陪独居老人们聊天;有时化身一名“大白”,守护居民的平安健康。
从警十年,你要问我人民警察是什么?我可以坚定地回答,人民警察就是群众最亲的家人。
从警20年
王庆生 二仙桥派出所社区民警,2002年9月入警
20年风雨兼程,20载四季坚守。第一次挡获移交、第一次和战友默契配合,那些瞬间让我对公安事业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并立志要捍卫公安工作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反诈宣传、禁毒宣传、反恐宣传……我坚定走向3万余名师生的每一步,都是为校园的平安默默的付出。警情的下降, 校园的安定,师生的安宁,都是我们对平安最美的定义。
从警30年
刁林波 政治处宣传民警,1992年6月入警
1992年,24岁的我从部队转业到公安,8年后又从成都公安防暴支队调到了成华公安猛追湾派出所,当过刑警、社区民警,还曾担任过分管社区的副所长。其间,我参与设计制作“漫画讲防范”宣传册、蹲点抓捕流动作案嫌疑人……辖区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还收到过一块“百姓满意的社区民警”奖牌。时至今日,曾经服务的社区群众在遇到困难时,还是会想起给我打电话,能被大家伙记住,真好!
2020年的我来到区公安分局政治处工作,开始用镜头记录民警工作,展现新时代公安民警努力迈步新征程的风采。让我们记住曾经所有的荣誉和过往,在新的征程里书写更多的辉煌!
从警40年
赖德钧 刑警大队民警,1982年7月入警
2021年,我们帮辖区一对夫妇找到了被拐29年的儿子,一家团聚时,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已是30岁的小伙子,画面令人动容。每当看到亲人团聚时的喜悦,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当了40年刑警,从最初负责案件侦破到分局刑警大队主攻打拐工作,曾参与侦破过一些大案要案。冲锋在前,受伤是家常便饭,肩上这份沉甸甸的工作既是初心使命,也是责任担当。还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当年入警的一腔热血却始终未变,希望在退休前能帮助更多被拐失踪的孩子回家,和自己的父母亲人团聚,这样到退休那天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毛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