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即日起《新成华》推出“民心答卷 我家门前”系列报道,听成华市民讲述“我家门前”的一条路、一座桥、一个学校、一个公园的变化。
学校建设是我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和幸福工程。2022年,我区计划实施22个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8所,新增学位达1万个。一所所新建学校的布局投用,让更多成华市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一出家门就有好学校”的实惠,对此,龙潭街道居民钟雪梅感受很深。
曾因学校离家远
接送孩子很“犯难”
对于龙潭街道桂林西路锦绣花城小区居民钟雪梅一家来说,2022年,家里的头等大事就是7岁的小儿子唐瑞晨要上小学了。
“娃娃升学不仅是大事,也有可能是‘难事’。”钟雪梅告诉记者,今年已经上初二的大儿子曾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龙潭校区)就读小学,由于离家较远,孩子上小学期间,她和爱人每天都得开车接送,要是遇上堵车,单程就得花上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
“我们夫妻俩都是个体经营户,经常抽不开身,只能把接送孩子上学的担子交给孩子奶奶。”钟雪梅说,老人接送只能坐公交,在路上消耗的时间更长,孩子起床时间也得提前,要是遇上刮风下雨,夫妻俩还得担心一老一小的安全问题。
钟雪梅说,好在大儿子在去年上初中后基本不需要家长每天接送了。但去年9月,小儿子升小学了,如果还是就读电子科大附小(龙潭校区),一家人曾“头疼”的接送问题又将无法回避。“想到这种情况,我们不止一次地感叹,要是家门口就有一所好学校那该多好啊!”钟雪梅说。
好学校“开门迎客”
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去年上半年的一天,在一次和邻居的闲聊中,钟雪梅偶然得知,离家仅数百米、位于桂林西路89号的新建配套学校将由名校石室初中领办,并且还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家人简直是喜出望外,政府不仅真的把学校建到了家门口,而且还是石室这样的优质学校,我们心里别提多开心了。”钟雪梅告诉记者,此后,这所家门口的新学校成了一家人晚饭后散步的必经之地,她和孩子会仔细打量学校的一草一木,并畅想孩子今后在这里的学习生活。
去年9月19日,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有序返校复学,儿子小瑞晨正式成了一名小学生。标准的运动场、功能齐全的体育馆、先进的教学设施、智能的管理系统、可容纳1200人同时进餐的膳食中心……当带着孩子来到已命名为成都石室初中华青学校的新学校报到时,钟雪梅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赞不绝口,更让她感到安心和放心的是,老师在介绍学校今后发展方向时告诉家长们,华青学校定位为高起点、高品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将与石室培华、石室青龙形成“一校三点”发展模式,并将逐步开展小学和初中学段融合教育,促进教育过程精致化、精细化。
“我们还从学校了解到,今后学校的教师团队都会由石室初中选派名优教师组建,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期待学校今后的发展,也希望华青学校能够帮助我们促进孩子能力全面、个性突出、特长发展。”钟雪梅说。
见证成华教育高质量发展
对孩子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孩子进入小学已经一学期了,让钟雪梅和家人感到欣喜的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发生了很多积极的改变。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更有时间观念、规矩意识和专注力了。”钟雪梅举例告诉记者,孩子取得的这些进步看似微不足道,但这正是学校带给家长最真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过去几年每天为接送大儿子上学而“犯愁”,到如今小儿子走出家门就能读上名副其实的好学校,钟雪梅一家人的幸福感得到了质的提升。
“往深一点思考,我想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区域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取得进步。”钟雪梅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华人,这些年,她见证了电子科大附小在龙潭布局,成都英才学校的建成投用,更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落成名校带来的教育红利,这些都让作为成华市民的自己感到欣慰和骄傲。作为成华学子的家长,她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文/图 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