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分为11个代表团,认真审议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审查区计划报告、区财政报告等多个报告。在各代表团会场,代表们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积极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成华新使命,紧扣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新任务,就实体经济提能、城市功能提档、民生事业提质、市场预期提振、安全韧性提升等话题各抒己见,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积极建言献策。
“各个报告总结的成绩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绘就的宏伟蓝图让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其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愿景美好、措施有力,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契合成华实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引领性、实践性,听后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大家一致表示,接下来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担当作为,砥砺前行,把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先行区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打好实体经济提能攻坚战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实体经济提能攻坚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大力推进制造业强区、服务业兴区、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开放赋能。
谈到实体经济,区人大代表刘春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夜间经济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活力、魅力与竞争力,目前成华夜间经济发展得非常好,成都339、东郊记忆、建设路等商圈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成为新的消费新场景和潮流打卡地。“希望成华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推动夜间经济壮大,不断释放夜间经济活力。”
“在大力推进服务业兴区的进程中,成华始终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不断做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这一发展方向非常精准,切中了成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区人大代表覃明从报告中读出了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视,他希望成华下一步大力引进并加快实施更多文旅产业项目,加快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区人大代表张德君表示,科技创新是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希望成华接下来在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做优创新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广泛集聚各层级各领域的精英人才,真正把成华建设成为创新人才高地,为成华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和实体经济提能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打好城市功能提档攻坚战
夯实公园城区宜居宜业新支撑
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城市功能提档攻坚战,夯实公园城区宜居宜业新支撑,加快做优公园城区核心功能支撑,奋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中的“示范区”;加快提升公园城区宜居宜业品质,塑造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城市风貌;加快推动公园城区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打造全域“无废城区”。
“作为一个老成都人,我非常关注成华当前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成华十分重视公园城市建设,作为一名健身爱好者,我欣喜若狂,如今的成华,绿道、公园遍地都是,可以说满足了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区人大代表刘义表示,希望成华能够多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让市民更深刻地感受到出门便是景、推窗便是绿,不断提升大家的获得感。
谈到如何加快推动公园城区绿色转型发展,区人大代表赵彬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低碳交通转型的建议”,他建议将一般公务用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特殊车辆(警车、执法车、工程用车等)原则上也应采用新能源车;要建立健全公务活动租赁用车规范,除厉行节约外,一般要求租赁车辆为新能源车;加快推进各集中办公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办公场所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日常出行中选用新能源车。区人大代表汪时如对此也持相同意见,她建议增设新能源车充电桩,由政府牵头出台全区充电桩建设方案细则及统一管理方案,充分利用公共停车场、小区空地等区域,加大充电桩或充电设备设施的投入。
“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谈到市民十分关注的城市更新,区人大代表罗川江建议,成华应持续实施城市小微空间改造,充分挖掘释放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低效用地、周边空间7类城市剩余空间潜能,植入公园绿地和运动、休憩、文化、商业等复合性功能,通过一系列运营措施,营造特色场景,形成怡人的空间感受,提升区域人气与活力,更好地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打好民生事业提质攻坚战
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
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民生事业提质攻坚战,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扎实抓好稳就业促增收工作,扎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扎实推动重点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扎实办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实事,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群众。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近年来政府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所做的努力。”区人大代表江志强表示,在“院校企地”四重属性加持下,希望成华未来能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搭建起更好的平台,完善相应机制,谋划发展出路,让医院充分发挥职责与作用,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最近,我看到很多街道都建立了‘发热诊疗站’,这是很好的举措。”区人大代表陈荣华建议,接下来,成华应全面推进“发热诊疗站”建设,每个诊疗站都应该配备专业医生方便群众问诊,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发热诊疗及用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就诊需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区人大代表刘兵多年来一直十分关心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表示,从报告中看到,成华持续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成效显著。希望成华继续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大力提升辖区优质教育水平。“希望新的一年里,成华能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增强辖区各校的师资力量,持续更新各学校设施设备。”刘兵表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孕育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群体,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也迎来新机遇。”区人大代表徐宸建议,成华可打造更多符合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健康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提供质优价廉的老年友善服务,让老人们“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此,区人大代表江明也有同感,他表示:“‘一老一小’是百姓关心的重点,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我认为应不断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婴幼儿照护服务短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社区服务机构带来的便利。”
打好市场预期提振攻坚战
激发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新动力
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市场预期提振攻坚战,激发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新动力,全面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激发消费活力,全面提振市场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求真务实、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对成绩的总结客观实际,对下一年的工作部署思路清晰,在我看来是一份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的报告,也充分展示了成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区人大代表田微表示,报告中提到的打造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的部分让自己充满干劲,希望今后政府的采购及项目实施能更多地倾向于本土民营企业,让企业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持续做优做强,为成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成都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配套枢纽工程的实施,将为双水碾街道辖区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区人大代表张宏光建议,成华应借力该工程实施契机,高起点策划蓉北商圈升仙湖商务区建设,构建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体系,以文商旅融合推动时尚消费引领式发展,加快打造成渝新门户、消费新引擎、繁华新高地。
区人大代表马健伟认为,成华在激发消费活力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区域内丰富的文旅资源,比如独特的大熊猫文旅资源,进一步讲好大熊猫故事,弘扬大熊猫文化,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区人大代表吴孔菊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说:“熊猫基地是许多游客来到成都的一个必选旅游目的地,但其周边配套发展还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求。接下来,成华应该大力提档周边配套设施,形成独特的吃喝玩乐旅游线路,用更加优质的城市功能配套,吸引更多市民游客‘住’下来。”
打好安全韧性提升攻坚战
构建统筹发展与安全新格局
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安全韧性提升攻坚战,构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格局,持续提升“智慧成华”建设水平,持续筑牢“平安成华”防控体系,持续汇聚“和谐成华”共治合力。
“为加快适应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和现代治理新要求,回应市民美好生活向往,顺应数字技术融入社会运行新趋势,成华正持续深化‘智慧蓉城·智慧成华’建设。”区人大代表鄢运良表示,在推进“智慧蓉城·智慧成华”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居民小区智慧管理系统的投用力度,进出小区的人员需进行人脸识别或扫描识别身份信息的二维码,方便对流动人员进行信息监管,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区人大代表陈俊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成华应持续加强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物联感知体系和区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回望过去三年,疫情的出现对于社区、物业、业委会等都是一次较大的考验,因此我提议,要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关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制度机制,创建出合理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区人大代表卜志伟表示,政府还应提高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的频率,让老百姓真正参与法治建设全过程,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法治成华”的合力。
区人大代表何红飙表示,希望成华将“微网实格”基层治理工作与“为民办实事”服务理念相结合,把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营造社区为民服务新格局。 区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