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个方面系统谋划提出了支撑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要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力争到2027年粮食产量提高到730亿斤以上……11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市举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会上对全会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其中许多内容令人为之振奋、充满期待。
有何任务?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这次省委全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省委常委、秘书长陈炜介绍,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是在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这次省委全会取得了重大成果,作出的系列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发布会上,陈炜介绍了这次全会的主要精神和取得的五项重大成果——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引、总结了省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以来四川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保障、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其中,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保障上,从7个方面系统谋划提出了支撑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战略先导,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重要保障,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把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持久精神力量,推动巴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取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加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防风险、保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如何解读?
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总抓手”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部署,四川省委全会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作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好这个总抓手?
“这是本次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本次全会最突出的亮点。”省委副秘书长张道平表示,省委提出这个总抓手,至少可从4个方面来把握,即总抓手的丰富内涵,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落实的着力重点和重大举措,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的关系。
针对总抓手的丰富内涵,张道平解释,“四化”指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就是要推动“四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五区共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就是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
“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之间的关系。”张道平介绍,“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的问题,“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重要成果之一,是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如何把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和四川发展所需紧密结合?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李文星表示,《决定》紧扣党中央精神,和四川省情实际相结合,在确立主题主线、明确总体谋划、开展重大部署三个方面充分体现。
确立主题主线方面,《决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作为主题主线。这主要有几点考虑:一是全面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政治成果、理论指导、道路指引、重大部署、根本保证等方面进行领会部署,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起来,一体学习、一体贯彻、一体落实,坚决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一件一件落到实处;三是牢牢把握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进行谋划部署,回答好在新征程上“谱写什么样的四川发展新篇章、怎样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这一时代课题。
明确总体谋划方面,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决定》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四川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愿景和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指示,坚持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围绕建设新时代强大战略后方、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出了服务国家全局的“六个担当”时代使命。着眼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进一步明确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总抓手,整体性构建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系统、城乡关系和空间格局。
开展重大部署方面。《决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省委“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对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部署。其中,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是“抓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是“惠民生”的题中之义,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保安全”的治本之策,四者体现了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关键支撑、根本目的、治理保障的有机统一,需要协同发力、整体推进。
怎样发展?
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四川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上,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对“五区共兴”作出的部署,让人们对缩小地区差距、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充满期待。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表示,“五区共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全会对推进“五区共兴”缩小地区差距作出三方面部署: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着力提升区域发展带动力;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着力形成全域协同联动新格局。
全会对坚持成都极核引领、都市圈带动的部署中指出,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6.4%,常住人口占全省的35.7%,是全省区域发展主引擎。全会要求,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要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协作一盘棋、政策设计一体化,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梯次配套的区域网络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下一步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智造转型发展。”这次全会提出以工业为主体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这一要求,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表示,将重点实施“三个工程”,即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基础工艺、软件等七个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技术和装备的安全自主可控和优势提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针对我省重点产业链薄弱短板和缺失环节实施强链补链工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此次全会提出的“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也都离不开城镇化,四川未来准备怎么样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田文对此进行了解读。“四川的新型城镇化仍处于加快推进期。”田文介绍,要构建中心城市引领、节点城市支撑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与此同时,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强化成都都市圈核心引领作用。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要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杨秀彬介绍,目前,四川粮食播种面积仅居全国第7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针对这一农情,杨秀彬表示,将按照全会的要求,聚焦打造以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加快农业现代化强省建设步伐,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个方面重点狠抓落实。 据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