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供给持续增长,卫生服务网底不断筑牢,公园绿地覆盖率节节攀升,交通路网内联外畅,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十年来,成华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每一件居民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成华全力以赴书写的“大文章”。一桩桩民生实事,于细微处着眼,于贴心处落地,幸福的愿景,已成为成华人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多向发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模式筑牢医疗卫生保障网
教育财政总投入实现翻番、公办幼儿园数量增长了23倍、名优教师实现倍增……记者从区教育局了解到,十年来,我区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多向发力,围绕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规划、投入、资源“三个优先保障”,全区教育财政总投入由十年前的9.04亿元,增长到20.04亿元,增长121.71%,实现翻番。特别是近五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7.58亿元,实现教育投入“五连增”,全区教育综合保障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为了持续加大学位供给,十年来,成华“火力全开”——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学位数由十年前的9.38万个增长到14.2万个,增长51.38%。其中公办小学(含校点)由25所增长至47所;公办幼儿园(含园点)由3所“爆发式”增长至71所(含园点);公办中学(含九义校)由16所17个校点增长至20所24个校点。此外,广大家长和学生十分关心关注的学校校舍条件也有明显改善,全区学校占地面积由97万平方米增长到18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则由60万平方米增长到171万平方米。如雨后春笋般布点的新建学校,有效缓解了全区部分区域学位紧张的局面,将更多好学校建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十年来,我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积极成果。”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开展“教育名家涵育”“名师名校长领航”等专项行动,我区实现名优骨干教师比例持续攀升。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数由6887人增长到12967人,增长88.28%;现有“名师”“名校长”等工作室(坊)105个,硕士学历教师及高层次教育人才829名。
围绕卫生载体建设和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近五年内我区引进了1家省级三甲医院、1家市级三甲医院、1家国际医院,扶持培育了3家驻区三级医院(其中2家三甲、1家三乙)、2家区属二级公立医院,实现了上等级区属公立医院和驻区三甲医院的“双零突破”。
“现在看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挂到专家号,真的很方便!”家住府青路街道八里庄社区的居民秦婆婆高兴地说。为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我区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区卫健局为联接枢纽,上联大型综合医院,下接基层医疗机构的“N+1+n”医联体模式,与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共建“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华西妇儿专科联盟”,探索出一条符合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的分级诊疗新路径。
“近年来,我区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推动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区域全覆盖,培育了国家优质示范3家(含全国百强1家)、省级示范2家,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首批评估优秀区等。”据区卫健局局长何梅介绍,接下来,我区将围绕提升基本医疗、优质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优化全民健康服务体系“三提一优”目标,大力实施“健康成华”工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同时,我区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建成30个养老机构(床位3543张)、2处枢纽型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个“岁月厨香”老年助餐服务点,并成功创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在跳蹬河街道杉板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老人们做完健康监测后,可以在休息室下棋聊天、做手工,老人们十分充实、开心。“平时我们工作很忙,这里有专业护工照料、专业医护人员陪伴老人,给我们子女减轻了不少压力。”杉板桥社区居民谢玲玲告诉记者,母亲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已有2个月时间,这里悉心周到的照料服务让母亲很舒心、自己也很放心。
除了不断健全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年来我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民政社会救助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也明显提升。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完善了“二级中心、四级网络”社会关爱援助体系,大力开展特殊困难群体巡访关爱行动,有效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公园绿道扮靓城市“面子” 社区治理做实城市“里子”
扫一辆共享单车,骑行于绿道之间;公园里搭起帐篷,不用远行也能享受露营的快乐;带上篮球叫上朋友,家门口就能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对决……一个个公园、一条条绿道、一座座小游园,凝聚着成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决心与成果。记者从区城市更新局了解到,五年的时间里,成华已累计建成投用沙河城市公园、北湖生态公园等综合公园17处共计2500余亩,建成绿道298公里、小游园微绿地57处600余亩,高标准建成建设路、长天路、杉板桥路等8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高质量推进东郊记忆人文型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二仙桥产业型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等9处公园城市示范片区打造。
漫步在猛追湾望平滨河路段,手拿咖啡的年轻人三三两两拍照留影,居民坐在河畔的街边喝茶聊天,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大家各得其乐,享受着成都的安逸闲适。近年来,我区对辖区内老旧片区进行有机更新,打造出猛追湾市民休闲区、中车共享城、下涧槽社区等城市新名片。“十三五”期间,成华系统谋划城市有机更新单元50个,已启动实施12个总面积约7708亩、总投资约730亿元的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同时,有序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搬迁扫尾工作,实施旧改棚改项目102个,惠及户数1.6万余户,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共计改造完成312个,造福群众4.99万余户。“为了让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今年我们继续高质高效推进5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惠及居民约1.27万户。”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扮靓“面子”的同时,我区还着力做实城市的“里子”,从社区这个城市基本单元出发,全力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场景营造、多元共治、专业服务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累计创建45个市级示范社区、49个市级示范小区。“我们社区改造前又破又旧,现在政府不仅把房子给我们改造好了,还新建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月台,居民在院落里就可以办社保、理发、修皮鞋,还可以在社区上兴趣班,生活真 的很方便。”在下涧槽社区居住了40余年的张大爷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
“下涧槽社区的变化,是成华社区提品质、优治理、强服务的一个集中体现。”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大力营造优质社区空间场景,已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83个,累计推进12个社区美空间、66个社区微更新和57个社区运动角建设项目,打造特色主题社区4个、“天府社区游”精品路线2条。同时,采取多点化布局推动社区服务阵地均衡分布,创新“一元租金”“公益+低偿”等社区服务载体社会化运营模式,在全国首创了社区规划“导师团—设计师—众创组”队伍体系。在专业规划团队的指导下,居民积极参与家园改造,累计实施社区规划项目400余个。空间美了、服务好了,居民参与自治的劲头更足了,通过完善社区发展治理议事共商机制和资源整合链接机制,全区已实现小区自治组织全覆盖。
近年来,我区还高度重视智慧社区建设,按照“115N”整体架构,着力推进信息平台建设融入“智慧蓉城”三级平台五级应用体系。数字孪生社区就是其中的创新特色板块,实现了与“智慧蓉城”的融通。仅今年内,我区就在14个社区、13个小区探索试点不同智慧化手段应用,分类施策提升基层治理实效。
逐步完善多维复合交通系统 绘就天蓝水清景美生态画卷
十年间,成华人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通畅便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交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区综合交通运输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区内道路总里程达665.4公里。
“在实施‘交通畅行’工程的过程中,全区交通以构建‘7环13射’骨干路网、完善片区干道、逐步打通断头路、改造老旧道路为发展方向,新建、整治道路292条,共计154.5公里,新增道路里程69.9公里。”据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今,全区已先后打通人民塘路、蜀龙路、万科路、枫丹路等30条断头路,进一步解决了区域路网断点问题。
“现在地铁8号线开通了,出行简直太方便了,从十里店去市中心不到半个小时。”家住十里店的居民刘民感慨道。近年来,通过全力保障区内轨道建设,大力优化公交配套服务,我区逐步完善了“轨道+公交+慢行”多维复合交通系统。截至“十三五”期末,区内已运营地铁线路7条,地铁线路呈四纵两横一环布局,运营里程44.5公里;已运营公交线路168条,公交站点873个;拥有五桂桥汽车站等4个客运站;成都东站全面开行了国内主要城市的动车组,基本形成了成都至全国的8小时交通圈;整体形成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特色慢行线“两网多线”慢行体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区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空气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大气环境污染得到显著改善。”据区生态环境局大气办负责人杜秉键介绍,2021年,我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4天,创下自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的历史新高。目前,全区已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辖区居民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今年6月,长椿沟河道改造项目完工,沿岸盎然的绿意、清新的空气让人倍感惬意,不少居民沿着河渠散步、骑行。“改造完成后再也闻不到臭味,环境越来越美,空闲时候我就喜欢来溜达溜达,很安逸!”家住保和街道的杨岷见证了河道整治前后的巨大变化。为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我区坚持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巡河,并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从严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实施“清河”“清四乱”等河湖保护专项行动,实现了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同时,着力打造河渠水岸景观,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已完成包含方家河、长椿沟、大头河在内的近20条(段)河渠综合整治工程,极大改善了滨河滨湖景观,有效提升了河湖水环境品质。
“如今,水清岸绿的河流湖泊,已成为公园城市诗意栖居的重要驱动力。”区农业和水务局副局长鄢朝君表示,接下来,我区将立足新起点,努力构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生态新格局,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群众共享生态福利。
持续优化公共文化和健身服务 15分钟“圈”出幸福美好生活
近年来,我区坚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衡发展,高标准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区先后按照成都市一级公共文化服务馆(站)标准完成了11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提档升级建设;区图书馆在软硬件设施与服务能力方面大幅度提升,十年间共接待读者312万人次,外借图书160万册次,新增藏书28.75万册,馆藏数量达到52.75万册;先后打造音乐剧《丝路恋歌》《蜀女卓文君》等原创作品,深受市民喜爱。
舞台上排练节目的老人歌声悠扬,参加儿童读书会的孩子们书声琅琅……这样的情景在二仙桥文化活动中心早已成为常态。“我退休后的生活多姿多彩,约上老同事、老同学一起报名学声乐,一起锻炼身体,有时还会带着孙子一起参加社区公益文化课程,过得非常充实。”二仙桥仙韵社区居民宋桂琴告诉记者,现在政府配套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自己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如今又能重拾回来了。
“在高质量‘输出’文化服务的同时,我区还全力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据区文体旅局体育管理科科长李俊介绍,我区选择适宜的户外广场、公园等地建设运动场地,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求,实现城市15分钟品质健身圈全覆盖。随着府青运动空间、青悦街角运动场、北湖生态公园健身路径、文德路街头篮球场等一大批公共运动空间的建成投用,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在运动中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据悉,截至2021年底,全区已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039个、乒乓球场437个、篮球场378个、小运动场346个、步行道240个、羽毛球场159个、健身房11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1平方米。文/胡园春 赵悦 赵霞 毛艺宏 刘明汶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