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拟命名名单近日完成公示。在此次拟命名的1000个社区中,我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榜上有名。下涧槽社区如何在全国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呢?下涧槽社区党委书记林德坦言,做好老年友好型社区服务建设,他们有三大“法宝”——深入调研、发动群众、不忘初心。
深入调研:
建立老年人服务台账
找准社区工作的发力点
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原属成都机车车辆厂生活区。“根据2022年最新数据,全社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301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4.8%;其中,80岁以上老人806人,占6.6%。”林德介绍说,社区工作人员经过科学研判、全面排查、深入调查,首先对社区内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再分门别类建立服务台账。“哪些老人需要每周一巡访、哪些老人需要特殊照料、哪些老人独居且身体不便……我们都做了详尽的摸排,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采访中,社区老年工作专员对辖区内老年人口情况如数家珍,“毕竟在这里工作了快6年,老年工作专员不是白当的。”
精准细致的服务台账,同时指明了社区老年服务升级的方向。“在交流中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老年服务工作的发力点,那就是以社区为中心,打造老年人足不出院,医、食、住、行得到基本满足的全能型公共服务体系。”林德表示,接下来,社区将以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七条建设”标准为指引,精准高效地打造有温度的特色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发动群众:
依靠党员先锋力量
激活邻里互助精神
精准定位、特色凸显,高质量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还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和持续的支撑资源。在下涧槽社区,由党委统揽、负责老年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网格员在内有27人,他们要服务辖区内3000余名老人,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挑战,林德和同事们积极探索、悉心调研,成功发掘出社区内部文化背景深厚、党员多、邻里关系好的潜力特点。
“从2018年‘三供一业’社区改造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工作中调动和依靠党员力量,成立多支主题鲜明的建联支部、分工各异的党员志愿小组,激发居民共建积极性;通过文化打造,突出‘老邻居、老生活、老朋友、老房子’精神主题,强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人翁意识,培育并鼓励邻里间建立互帮互助和谐关系。”林德表示,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才能全面激活居民邻里互助精神。
坚实的社会基础为社区服务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今,下涧槽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活动中心、邻里小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为载体,“三中心两点位”硬件服务平台基本落成;以老年文化活动为特色,居民社群组织活力满满,其中仅文体一类,就创办有居民团队24支、吸纳500余名群众参与。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个性化服务质量、拓宽居民共建渠道,社区每年都会收集居民关于优化服务的意见,并拿出专门资金实施,经过3年时间,逐步完成了辖区内适老化设施的初步改造,在此次创建活动中获得专家组好评。
不忘初心:
从实践出发为居民服务
用心打造社区特色服务
除了日趋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在此次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过程中,下涧槽社区还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协助。“由二仙桥街道牵头,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解决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林德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已建成由社区副主任主抓,下配1名主管工作人员、11名两委成员和13名社区网格员包片,86名居民组长或党组织骨干包楼到栋,群众力量补充的老年服务工作体系,是一整套社区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老年人口、特殊群体巡防保障体系。
在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过程中,下涧槽社区是如何有效运转老年服务工作体系,为居民提供高效全面的特色服务的?采访最后,林德和同事们都表示:“其实主题社区创建并没有什么百试不爽的诀窍法宝,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从实践出发为居民服务,不忘初心,在实践中全力以赴、用心打造,社区特色服务建设就能进行得顺畅有序、到位见效。” 文/图 张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