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口帮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政策,在促进先富带动后富、实现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振县域经济方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成华区与丹巴县结成了帮扶的“对子”,此后我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陆续派出6批干部扎根丹巴,实施了一系列援建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改善、产业发展、人员就业、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年倾情帮扶今朝硕果累累。今年是成华区援建丹巴的第10年,在山花烂漫、瓜熟果香时,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报道团队走进丹巴赴一场“十年之约”。本期起,《新成华》推出“十年之约”特别报道,回望成华对口帮扶丹巴工作成效,见证血脉相连的真情厚谊,携手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
从墨尔多山到大渡河畔,从甲居藏寨到古老碉楼,在成华的援建下,甘孜州丹巴县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开始新一轮跨越发展。十年的时间里,成华先后派出6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共141名对口支援干部、专业人才,全面完成了两轮对口支援丹巴县各项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1亿元,共实施帮扶项目108个,实现丹巴县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5373元增长至2021年的17345元,增幅222%,年均增速为24.75%。
十年帮扶,路远情长。本期《新成华》聚焦交通旅游、种植产业、就业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其跨越式发展背后的成华力量。
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打开村民致富“幸福门”
甲居藏寨距离丹巴县城约8公里,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白墙红檐的藏式楼房洒落其间,衬以袅袅炊烟,显得恬静别致。2005年,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但在当时,甲居藏寨的美并不为人所知,直到“甲居成华路”的开通。
“‘进不来,出不去’一度制约着这里的发展。”在甲居镇聂呷村党支部书记阿太印象中,2009年以前,村民要到丹巴县城只能从家步行到3米宽的土路上,然后骑自行车或者搭农用拖拉机下山,再转乘到县城的班车,花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2016年,在成华的援建下,全长11.34公里的甲居成华路通车,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村民纷纷做起民宿生意,不少人家里添置了小汽车,到县城只需20分钟左右。
改变不止于此。甲居成华路的建成还打通了省道211线进入甲居藏寨旅游景区的南北通道,构筑起景区骨干路网,为甲居藏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带动了景区内数千名群众增收,为丹巴旅游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的甲居藏寨已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近年来这里的游客中心不断升级旅游配套设施,景区管理也越来越智能化。在丹巴县美人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彬的演示下,记者看到通过成华援建,甲居藏寨游客中心搭建起的景区健康通信服务平台和景区智慧管理系统:一块智慧管理系统大屏实时监控景区内47个重要点位,工作人员可以掌握进入景区总游客量、预约人数等,并实时了解交通调度、票务信息等情况。“我们来到丹巴美人谷游客中心后发现这里的自助导览系统很方便,就在上面选好了住宿酒店,翻看了丹巴美图,还计划好了后两天的行程。”来自西安的游客杜先生开心地和记者分享。
甲居成华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开拓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快车道”。“10年来,成华先后在甲居藏寨投入对口帮扶资金4700余万元,实现了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与川西旅游环线、大香格里拉环线、环九寨线路等4条生态文化旅游环线‘道路贯通、景点融通、客流互通’,携手丹巴做优全域旅游规划体系。”成华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李凤来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积极助推丹巴融入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藏羌彝文化走廊、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让绿水青山加速变为金山银山。
特色种植助推精准扶贫
打造优势农牧业新名片
金秋时节,丹巴县的田间山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丹巴县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苹果种植。以前这里不少农户家里都栽有苹果树,但因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转机发生在2018年。利用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精准扶贫种植业基地建设项目资金,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请来了“苹果专家”上官宣司,指导当地苹果的种植和管护。据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苹果产业办工作人员卓玛介绍,上官宣司有30多年的苹果种植经验,他结合丹巴实际情况,培育出“美人脆”苹果,指导农户在全县广泛栽种,“‘美人脆’的口感更好、更甜,外观更漂亮,也更有‘赚头’。”
“我们村在全县最先试种‘美人脆’,不少农户尝到了成华区产业帮扶带来的‘甜头’。”小聂呷村党支部书记兰卡登干向记者介绍,村民杜基拉姆家以前3亩土地栽种玉米和小麦,年收入约5000元,后来大规模栽种“美人脆”,去年年收入近6万元,现在全村98%的农户家里都种上了“美人脆”。时下正值苹果丰收之际,村民的收入将更加可观。
紧盯产业帮扶,成华持续帮助丹巴县发展特色农业以拓宽富民之路。在半扇门镇团结村,成华援建了现代农业智能高效温棚有机蔬菜基地。“目前我村共建成绿色有机蔬菜大棚43个,种植面积约80亩。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蔬菜大棚,不仅能让村民收到土地租金,还能带动本村及临近村村民就业,年底村民还能拿到利润分红,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华介绍,通过这种模式,2021年全村整体收入增加140余万元,今年他们有信心再次提高村民年收入。
翻土、放苗、压实、覆膜、浇水……巴底镇邛山村村民苏承元在自家地里忙着种植金丝皇菊。“我算过一笔账,如果公司按照每斤鲜货4.5元收购,我种6亩金丝皇菊,产值可达3.2万余元。”苏承元告诉记者,目前菊花种植采用的“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出种苗和技术,农户负责栽种,产出的菊花公司全部回收。“今年成华区出资6万元购买了7万余株金丝皇菊种苗,在邛山村打造35亩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预计亩产2000斤,年产值达30万元。”甘孜州诗和远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勇介绍。
不仅如此,成华还采用“技术+销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优扶强果蔬、畜牧、中药材等传统特色优势农牧业,先后建成川贝母等中藏药种植基地1000余亩,“黄金荚”、藏香猪等特色种植养殖基地9个,帮助丹巴特色产品成功入驻“扶贫832”“盒马鲜生”等平台,协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成丹巴县电商直播间1间、产品展销中心1处、办公和培训场地1处、仓储物流中心1处,以直播方式实现农产品销售近300余万元。
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课程
农旅结合推进就业脱贫
在甲居一村网红民宿“曾阿热大叔接待站”,传统藏式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大丽花、格桑花娇艳芬芳,四方游客在这里留下旅途印记。“曾阿热大叔接待站”是丹巴县最早做旅游接待的民宿之一,经过13年的发展,从最初利用2间闲置房改造的“兼职”民宿,变身为如今包括星空房、藏式房、欧式房等19间特色住宿的“专职”民宿。民宿负责人格西拉姆一家不仅实现了勤劳脱贫、技能致富,还吸纳了4名当地贫困人员就业,成为当地的致富“领头人”。
“刚开始做民宿时,我们什么都不会,只能呈现出本地人平时的生活状态,这样无法很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民宿负责人格西拉姆介绍,后来成华对口帮扶开办了中式烹调师高级培训班,她在丹巴县城先进行了理论和实操学习,随后又到成都四方阁酒店进行了为期7天的名师带徒现场培训,学习川菜烹饪技巧,和名师探讨传统藏餐的制作与改良。得益于全新的经营理念,接待站的生意很快有了起色,与此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接待站还拓展了网上预订食宿业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前来。
依托技能脱贫,格西拉姆一家并非个例。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区人社局先后派出50余人到丹巴县进行“传帮带”就业帮扶工作,为贫困人员提供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体系,涵盖五类八项,同时建立学员档案,实行学习、资料、生活、住宿等各类费用全免,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10年的时间里,成华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组织开展餐饮服务、旅游接待等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30余期,培训人员达1900余人次,实现就业1725人。
丹巴县半扇门镇村民刘洪兵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2014年7月,成华对口帮扶丹巴县举办了“焊工技能培训班”,刘洪兵参加了氧焊新技术学习。培训中,他刻苦专研,在电焊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技术日益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我把原来的1家门面增加到了4家,还聘请了5名工人,带了2个徒弟。业务除了原来的农具加工外,还承接起大型机械设备修理,年收入10万元有余。”刘洪兵说,自家日子好起来之后,他还带动身边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我们依托丹巴旅游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农旅结合的模式,着力打通贫困劳动力上岗就业‘最后一公里’,积极促成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据区人社局局长黄龙介绍,面对丹巴劳动力过剩和当地企业“用工难”结构性矛盾,成华主动搭建就业平台、对接岗位需求,发挥成华HR联盟优势,积极协助丹巴筹建“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促进活动,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750人。同时,成华与丹巴县还共同打造“双创”实训基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贫困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文/图 赵霞 部分图由丹巴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