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成华区生产性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将指导未来五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为编制全区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其他专项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成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规划》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指标,通过把握产业演进规律、城市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优化生产性服务功能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有助于全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质效,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5年增加值达600亿元以上
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重点领域增长强劲,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383.67亿元,占全区GDP的34.78%。展望“十四五”,在国家、省、市、区多重战略机遇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推动下,成华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实现与城市战略目标同频共振。
“鉴于此背景,《规划》以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等国家、省重大战略为指引,以新时代成华‘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中心城区定位为牵引,构建了与城市能级层次跃升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具体而言,到2025年,成华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在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发展质效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有力支撑成华现代服务业强区、西部门户枢纽活力区建设,实现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效益提高,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5%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成为推动成华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金融业(生产性)增加值达到155亿元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营收超10亿元企业达20家,5家以上企业进入四川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榜。
《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国际资源链接与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的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科技创新能力、金融配置能力、信息辐射能力、枢纽流通能力迈入全市一流城区水平,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
打造“332”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
构建“一核引领、四廊带动、多点融合”格局
作为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十四五”,成华承担着引领带动全域生产性服务业迭代升级、迈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功能。
《规划》提出,要加快打造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成华特色“332”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发展3个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型服务产业,3个具有高成长性的成长型服务产业,2个具有前瞻性的先导型服务产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优势型服务产业将聚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三大核心优势型产业,到2025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建成集“政产学研用投”于一体的特色金融产业聚集区,全区金融业(生产性)增加值达155亿元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12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00亿元以上;成长型服务产业将加快发展商务服务、软件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到2025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节能环保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先导型服务产业将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和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龙头企业达到3家以上,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领军企业达到3家以上。
与此同时,《规划》立足成华的科创资源与产业资源,提出构建“一核引领、四廊带动、多点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核引领”即以猛追湾片区、建设路片区、电子科大片区为主阵地,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为高端、最为密集的发展极核,在保障全区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有效提升的同时,推动全域生产性服务业迭代升级、迈向价值链高端;“四廊带动”即依托成华大道、蜀都大道、蓉都大道、中环路等城市发展轴线,有效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极核功能外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素集散分发;“多点融合”则以华灏鲲鹏西部产业基地、联东U谷·成都科创园、东广人工智能产业园、金地威新创新产业园、CEC784·万谷智慧产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打造一批品质园区、高端载体、专业孵化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向生产端拓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重点推进五大行动
全面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
为持续推动成华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还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范式,积极探索符合成华现实需要的创新举措。据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区将重点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多元场景营造、梯度企业引育、品牌标准引领、开放合作深化等五大行动,全面增强全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
具体而言,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将紧跟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融相长,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新功能,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新增长点。
多元场景营造行动将以数字化赋能经济发展和培育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态为主线,营造具有国际视野、成华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场景,积极推广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推动场景营城、产品赋能。
梯度企业引育行动将突出市场导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类指导,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大育强,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活力。
品牌标准引领行动将健全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创新服务品牌培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品牌标准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体系。
开放合作深化行动将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立足“双枢纽、双门户”优势,积极探索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和制度型开放拓展,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 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