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疫情来袭后,我区许多普通人挺身而出,成了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平时,他们是理发师、教师、学生、餐厅服务员、公司职工、退役军人……此刻,他们披上红马甲,穿上防护服,成了冲锋陷阵的战士。其中,一支由准大学生和高中生组成的4人学生团队在得知疫情防控前线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时,毅然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疫“姐妹花” 协助完成近6000人的排查工作
7月17日,位于龙潭街道的金科天籁城小区由于疫情受到了临时管控,一则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引起街道居民李婷的注意。“我在朋友圈看到这则消息,想为防疫出点力。”据李婷介绍,她第一时间将这则消息告诉自己的两个女儿,鼓励她们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姐妹俩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记者了解到,姐姐高清莲是一名准大学生,她报名参与到了电话流调工作中;妹妹高义雯为明年决战高考的准高三生,在班级作为数学课代表的她,主动承担起了数据统计的任务。刚开始对手头的工作不太熟练,也感到有压力。但在工作人员的关心和指导下,渐渐熟练起来,处理事务也越来越快。高义雯告诉记者:“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实辛苦,但相较于高温下身着防护服忙碌的‘大白’们,我这些付出也算不了什么。”
据了解,姐妹二人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截至目前,共协助完成近6000人的数据统计及流调排查工作。
一线“同学档” 各展其长为民服务
龙潭街道是东山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区,这里的客家人比例近90%,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老年人仍保留着讲客家话的习惯。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二学生魏莹,是一名地道的客家人,可以熟练地讲一口客家话,在此次防控工作中,这项“技能”帮了她大忙。
“你好,我想……”日前,工作于水乡嘉苑后勤保障组的魏莹接到某老年居民的来电,电话中老人说话吞吞吐吐、表达模糊,魏莹意识到其身份可能为客家人,随即便用客家话与老人展开交流,了解到其相关诉求后,及时帮助老人解决了问题。“这里很多老年人,一听我说客家话,心里的紧张情绪就少了几分。”魏莹表示,用居民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增进与他们的感情,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与魏莹一同前来参加志愿服务的,还有她的同班同学张家华。作为4人团队中唯一的男生,他自觉地承担了更多的体力活。张家华告诉记者,闲暇之余,自己还会拿出相机记录下平日里的工作瞬间,希望以后每每回忆起这段日子,都能感到满满的收获感。
据悉,在7月24日金科天籁城解封之后,4人回家经过短暂的休整便又主动来到水乡嘉苑的封控点位,实现“无缝连接”。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4位极富责任心且真诚的孩子令人感动,相信在他们以及全区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尽快驱散疫情的阴霾。”
文/刘明汶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