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和新机遇,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和新特征。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成都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十四五”时期,成华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进而服务全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争当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呢?近日,《成都市成华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明确了全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目前,成华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区域新标杆建设,科技创新是赋能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据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系统谋划了成华未来五年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指南,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质量效益持续跃升,加快构建成华竞争新优势和转型发展新动能。
瞄准四大战略定位
2025年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城区
近年来,成华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GDP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经济实现量与质的大飞跃。“十三五”期间,我区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4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从353亿元增加到645亿元,年均增速13%。同时,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代表性高校院所进一步融入全区发展,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加速发展提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展望“十四五”,《规划》瞄准“打造彰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的协同创新主阵地”“打造彰显都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高地”“打造彰显公园城市示范城区特质的先进要素集聚地”“打造彰显‘双枢纽双门户’优势的区域合作枢纽地”四大战略定位,擘画未来蓝图——到2025年,全区科技创新实力实现跃升,在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成效显著,创新型领军企业加速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更加紧密,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初步构建,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城区。
具体而言,创新投入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4.0%,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资源加速聚集,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15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突破105人;创新产出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壮大,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0亿元;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和创新人才宜居环境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国家级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达到4家,新增科创空间50万平方米。
同时,《规划》还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城区前列,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天下英才加速汇聚,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宜居宜业宜创的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全面建成,为成都建设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作出重要贡献。
首次提出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构建“一高地双引擎多节点”科技创新空间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加快变为现实样板?《规划》提出,要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做优做强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的“30字”重大部署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要求,积极推行“中环牵引、纵横联动、组团优强”发展策略,优化创新空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三方面重大布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两项核心能力,构筑多元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优化、门户枢纽协同三大关键支撑;同时,着力推动创新环境升级,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统筹推进科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实现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为建设生态宜居、硬核强劲、创新驱动、繁荣文明、安全韧性、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成华贡献科技力量。
“《规划》首次提出要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协同联动发展理念,立足成华区猛追湾片区科研院所、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成都理工大学、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等科创资源优势,聚焦创新要素集聚和协同创新拓展功能,以‘金色中环’为轴,推动东西产业联动发展,构建‘一高地双引擎多节点’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形成创新链条通畅、产业集群发展、片区协同联动的成华科创版图。”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成华科创版图中,“一高地”即聚焦中环以西,以猛追湾片区科研院所为核心引领;“双引擎”即以中环以西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中环以东成都理工大学两所高校为驱动;“多节点”即聚焦中环以东,以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一核四园”(华灏鲲鹏西南产业基地、联东U谷·成都新经济园、东广人工智能谷产业园、金地威新创新产业园、四川省产业功能区(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示范园)和CEC784·万谷智慧产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有效带动产业功能区、科创空间协同创新,促进中环区域整体融合发展、高质发展,全面构筑成华区工业制造创新空间格局。
此外,在优化重点技术布局方面,《规划》提出,要聚焦未来产业突破前沿技术,争占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赛道,重点布局太赫兹通信、量子互联网等技术领域,面向主导产业攻关数字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重构培育新经济新赛道,探索新兴技术在数字文娱领域、科创服务领域、新消费领域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应用;在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方面,要主动参与重点领域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1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科技平台,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个以上,同时完善高水平功能服务平台,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中试验证与转化等领域,加快建设功能完善、配套完备的科技创新功能服务平台。
助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强化培育两项能力深化构筑三大支撑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为此,《规划》提出要强化培育科技成果创新转化能力和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能力。
具体而言,我区将通过深化校院企地战略合作、加快完善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运营水平、高标准建设科创空间等方式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华的产业建圈强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到2025年,新增2个以上高能级校院企地创新平台,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在地转化30项以上。与此同时,增强“智慧成华”技术供给,构建“多脑协同”的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建强城市感知和数据资源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街道、社区、小区综合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夯实“健康成华”科技支撑,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健康领域的融合,实现重大疾病的个性化诊疗和居民营养健康能级提升,探索“互联网+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加快促进卫生健康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健康咨询、紧急救护、生活照护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持续普及。
《规划》还提出,要构筑多元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优化、门户枢纽协同三大关键支撑。在加强多元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围绕科技人才、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研发组织创新,完善产业细分领域配套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到2025年,新引培科技领军人才10名以上、“高精尖缺”人才500名以上、优秀青年人才3万名以上,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15.5万人;围绕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1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培育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20家以上。
在夯实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方面,《规划》提出,要构建可得可及的科技金融生态、营造特色典范的科技应用场景、建立灵活包容的创新体制机制,到2025年,累计招引各类泛金融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超过100家,力争引进1家法人持牌金融机构和2至3家区域性、功能性总部。
在强化门户枢纽协同创新方面,我区将加强与城市新区联动创新、加强与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强与重庆联动合作。 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