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世人的展藏品、精彩诱人的沉浸体验、气势磅礴的外形设计……近日,位于我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通过竣工验收,离正式开馆又近了一步。走进这个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蜀道”“蜀山”“蜀水”在这里与“恐龙”完美相遇,“三大镇馆之宝”——天上“飞”的隆昌铁陨石、地上“跑”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水里“游”的大竹重庆鱼化石,以及数以万计的古生物化石、岩石、标本等稀世展藏品正在陆续“进驻”展厅,游客将来在这儿还能体验亲自“喂食”恐龙的乐趣。
外幕墙有70余个折面
为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成都人期盼已久的博物馆,从开建起就一直备受关注。它的建成既填补了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也将成为展现中国西南地区自然演变史的一个重要阵地。
走进博物馆,6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相连,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另一侧,弯曲的水流与倒影遥相呼应,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记者了解到,该博物馆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其独特的建筑外形虽然赚足了眼球,但在施工过程中却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建筑物呈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蜀山造型,博物馆的6个不规则单体在铺设屋面网架时,采用了大跨度、大悬挑异形多折面结构,并在钢结构外部用雪白石材表现雪山形象。建筑物外幕墙由70余个不同角度的折面和6000余个支座组成,营造出了蜀山嶙峋效果。”据中铁建工集团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项目工程部部长王前森介绍,项目方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大量智慧建造技术,利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优势,让静态的图纸“立”起来、“活”起来,解决了结构设计中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斜柱不规则,以及施工过程中外幕墙异形、多折面等施工难题。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具备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从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到细节打磨,都透露出建设者的专业和用心。“建筑外幕墙所用的天然花岗石选料非常考究,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需要一致。”王前森说,石材表面特别增加了透光孔,这样在夜晚看上去就好似点点繁星。
“三大镇馆之宝”领衔
数万件稀世展藏品亮相
众所周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前身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这里有各种古生物化石、岩石等稀世展藏品超6万件。但由于场地狭小、展品数量繁多、展陈面积严重不足,导致大量库存珍品无缘与观众见面。
新建成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博物馆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设6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恐龙探秘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整个博物馆最吸睛的就是“三大镇馆之宝”——天上“飞”的隆昌铁陨石、地上“跑”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水里“游”的大竹重庆鱼化石。
一楼的地质环境厅展出的“天外来客”——隆昌铁陨石,重约158.5公斤,外观呈似圆锥状,其98.59%的成分是铁镍合金,陨石体内部主要由锥纹石和镍纹石两种宇宙矿物组成。它于明朝时陨落到四川省隆昌县西北郊,直到清朝乾隆年间(1761年)才被人掘出以“神物”珍存,1973年运至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二楼的龙行川渝厅里亚洲个头最大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占据“C位”,该化石长22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是真正的“大家伙”“好家伙”。“它的整体搭建需要20多个工人耗费大半年的时间。”成都自然博物馆展陈工作人员陈树龙告诉记者,马门溪龙作为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以“长脖子”而闻名,几乎要占身体总长度的一半。
三楼的生命探源厅里,1958年采集的大竹重庆鱼化石堪称一绝。该化石的地质年代为晚侏罗世,距今约1.5亿年。大竹重庆鱼化石标本保存非常完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除此之外,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还有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米以上的岩石标本、太平洋海底5000米以下的洋底矿石、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何氏通安龙、开江巴蜀龙等古生物化石、岩石、标本等稀世展藏品数万件。
展馆植入“黑科技”
市民可与恐龙“零距离”互动
在这座为亿万年化石、岩石、标本等打造的“智慧新家”里,不仅有融合3D浮雕模型和魔屏技术的四川省地形沙盘,三维模型复原动物的AR体验屏,16米长、8米高的环幕影院,还有众多体感互动游戏和声光投影项目。
地质环境厅里最抢眼的是一个巨大的、缓慢旋转的“地球”。在深蓝色的夜空背景下,“地球”上的纹理分毫毕现。“顶层用微型灯组成的‘星空’时不时有‘流星’划过,照亮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王前森介绍说,这一场景是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一楼最大的亮点之一,“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网红打卡地”。
“矿产资源厅”配备了“矿产世界流水屏互动系统”,只要在触摸屏的选项中轻轻一点,“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水气矿产”的矿物图片就如同瀑布般从观众面前的屏幕中“流”下。
在巨型马门溪龙雕塑复原模型前,通过数字触控显示技术,几亿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得以“复活”。模型外部会随着光影效果,呈现出骨骼、血管、内脏等器官,市民可通过触控控制恐龙的呼吸并观察器官的运行,也可以体验“投喂”恐龙的互动乐趣。
记者注意到,厅内展台的整体设计为抽象的几何形山体造型,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光影,将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的勇猛身姿完美呈现。在永川龙化石展台前有一个触摸屏互动台,点击屏幕就能出现“兽脚类恐龙”的信息,观众可以了解这类生物的故事。
在缤纷生命厅分布着非洲草原、北美山林等场景,共摆放有300多个珍贵动物标本。观众除了可以近距离参观外,还可以操控二楼的VR数字望远镜,自由调整焦距捕捉馆内的任意动物,获取相应信息。
据博物馆展陈人员洪宇介绍:“观众通过屏幕上VR镜头的旋转,捕捉展厅内的(动物)标本,屏幕上会弹出标本的信息,从而观众与‘动物’之间产生互动。” 文/图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