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了成都市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评选结果,我区市级非遗项目(锔瓷技艺)传承人王培波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除了这个好消息,近日王培波还迎来了他的第14位学徒,而且工作室也搬了新家,可谓是三喜临门。
专研秀活守初心
修补主人对器物的情感
锔瓷,起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不过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到现在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朝,锔瓷大致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活,也叫粗活,通常是用较大的金刚钻和锔钉修复民间生活用品;另一类是行活,也叫秀活,用小巧钻头和种类繁多的锔钉修补器物,并进行艺术加工。王培波现在做的,就属于秀活。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经他手修补的器物已有近千件。在王培波的工作室,就展示了很多他修补完成的作品。一件件破碎的瓷器经过匠人的修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指着一个碎成40多片的瓷器,王培波说:“修补这样‘粉碎性骨折’的瓷器,至少需要花上10余天时间。平均10个孔损耗一个钻头。锔瓷修心性,静不下心真还做不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培波告诉记者,除了卡尺、铁皮剪、铜条、小矬子等各式传统工具,为了提高效率,他用效率更高的电钻代替了传统的手钻,打孔时的滴水器也是他自己改装的。
王培波认为修补瓷器更深层的是修补瓷器主人对器物的情感,这正是锔瓷的动人之处,也是王培波执着于这门技艺的初心。锔瓷不仅延续了器物的使用价值,更注重将美学融入其中,使之升华为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新时代的‘锯瓷’考虑的不仅仅是恢复其实用性,还得与时俱进,权衡审美价值。就像这个紫砂壶盖,寄到我这里的时候已经碎得不成样了。我就琢磨着用包口和点补方法,作了一枝梅花来修补这个壶盖。”
教授学徒传技艺
未来将创建微型展览馆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这门技艺,王培波多年来坚持参与各种宣传推广活动。他是第一位进驻二仙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手艺人”。如今他的工作室搬到了文化活动中心二楼,从之前的30余平方米扩大到了现在的近120平方米。
“现在地方宽敞了,越来越多对锔瓷感兴趣的人来这里学习这门技艺。”王培波说,他还想创建一个微型展览馆,展示跟锔瓷技艺相关的物件、作品和文化资料,希望更多中小学生能够走进这里了解并体验锔瓷,让这门技艺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者来到王培波新工作室的时候,有4位学徒正在学习锔瓷技艺。他们当中有大学生、心理咨询师、茶艺师,还有退休职工。
“我是学产品设计的,很早就听说过锔瓷,现在正好是实习期,我就找到王老师跟他学锔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对未来工作也会有所帮助,家人和朋友都很支持我。”来自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赵晶晶告诉记者,凭借这份热爱,她每天花1个多小时坐车过来,学习5至6个小时,已经坚持了1个多月。“我现在已经开始尝试‘上钉’了。目前只是能把瓷器补上,从艺术和美感的角度来讲还有很大差距。”
“我想让锔瓷更好地创新发展下去,这门老手艺是前人的智慧,也是修补心灵的艺术。”王培波说,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向前发展,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文/图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