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海纳百川,聚智引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近年来,成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2-04/29/006248.html

等待处理…

探索“四链融合”新路径 成华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市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专家519名,吸引“蓉漂”落户6万余人

2022/4/29   点击量:11803

海纳百川,聚智引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近年来,成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探索构建“政策、创新、服务、价值”“四链融合”驱动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市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专家519名,吸引“蓉漂”落户6万余人,区域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培育产业生态圈

构建产才融合“政策链”

立足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特色区定位,成华科学编制《成华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将“东骄引才兴智创新工程”作为人才专项纳入区委“631”工程总盘子,牢固确立人才工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据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分层分类靶向施策,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以“成华英才”“高技能人才振兴”“成华工匠”三大计划为核心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引才伯乐奖评选办法、成华人才绿卡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推动形成“3+X”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

4年来,成华累计评选各类人才项目311人,来自江苏的李景吉就是其中一位。2019年下半年,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李景吉成功申报“成华英才计划”项目,助力他的公司逐步向智库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化型高新企业转变。“作为一家立足成华发展起来的生态环境保护类咨询服务企业,我们将切实解决城市更新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李景吉表示。

聚焦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3+3”产业体系,我区还出台了《关于成华区勇当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排头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联动实施“楼宇经济14条”“文创产业35条”“民营经济33条”等专项扶持激励政策,成功落地中国准独角兽50强企业2个,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个,累计拨付产业和人才扶持资金约5亿元,引进领军型人才(团队)25名(个)。

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岳光荣教授团队研究的“5G毫米波宽带高速车地通信系统”、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巫江团队研发的射频识别预制构件溯源系统芯片等创新项目有力攻克了相关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形成培育产业生态圈和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了强大助推力。

发挥“双招双引”能效

拓展合作共赢“创新链”

在构建枢纽型人才合作平台方面,我区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机遇,立足身处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和成都都市圈核心区优势,与深圳等先发地区开通人才“直通车”,与重庆市辖对口合作区及省内对口援建县建立人才联系交流机制、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建立区际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合作、成果转化、互促共进平台,成华区海外人才工作站成为全省首个“四川省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基地”。

在打造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方面,我区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推进电子科技大学重要项目合作,促成电子科技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成果转化基地落地成华、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设“产业教授”区校合作专项评审,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60余场,建成校企合作项目50余个。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等共同打造天府国际动漫城产学研用平台,支持打造航天通信技术研究院、东广人工智能谷等一流创新平台,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6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家。

不仅如此,成华还高水平举办“蓉漂杯”成华专题赛,创设“创智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青年创业大赛”“周周菁蓉汇”等系列人才品牌赛事。“选手们的表现让人感到惊喜,这些项目不仅具备很好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不久前举行的成华区第八届青年创业大赛上,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昕恺如是评价。

据悉,近年来通过持续探索“以赛引才”新模式,我区共吸引1393个项目参赛,促成300余个项目落地,有力促进人才、项目、资本充分汇聚。发挥“双招双引”综合能效,成立“以商招才”专班,靶向制定企业引才名录,先后20余次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开展“双招双引”,“以产聚才”方式落地重大产业人才项目127个。

切实解决企业难题

建强优质高效“服务链”

去年12月1日,我区24名“成都工匠”收到了成华的特别“礼遇”。为充分发挥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我区以24张“蓉城人才绿卡”和在蓉落户、子女入园入学、便捷就医等十大专属服务致敬“成都工匠”。“感谢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关爱,这既代表着对我的肯定,也鼓励我继续奋斗。”“成都工匠”苏鹏权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传承技艺,用丰硕的成果回报党和政府。

礼遇“成都工匠”只是成华对人才暖心周到服务的一个片段。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区建立起“人才之家”服务站,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线和线上人才服务办理平台,通过人才服务专员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网通办、全程代办、上门帮办的精准服务。动态优化“成华人才绿卡”服务清单,分层分类提供住房安居、入学就医等13大类服务,累计服务2.1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区成功打造政务服务“蓉易办”成华品牌,出台营商环境3.0版,按照“事项全集成、线上一键通、线下一窗办”工作标准集成100余项服务,政务事项“最多跑一次”达100%,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国际化营商环境城区”等殊荣。近年来,我区落地四川省金融科技生态服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金融科技服务平台,营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双创金融生态,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母基金,累计投资10亿元、发放“科创贷”等创业贷款5.9亿元,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注重人才主体作用

提升建功立业“价值链”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价值认同和情感融入凝聚人才,以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砥砺人才,注重人才主体作用发挥,引导人才把个人成长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广大人才携手创新奉献,共圆梦想。

“我们着力强化国情市情区情研修、爱国奉献精神传承和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定期举办‘爱国奉献·逐梦成华’专题研修班,切实增强广大人才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广大人才扎根成华、奉献国家。”据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华落实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区管专家交流机制,定期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及时听取专家人才对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意见建议100余条,鼓励人才发挥知识丰富、技术领先等独特优势,参与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咨询论证。

此外,我区邀请人才成为引贤荐能“月下老”,发挥“以才引才”聚集效应,聘请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金融街控股党委书记杨扬等55位全球知名企业家担任“引智大使”,举办“成华英才汇”高层次人才沙龙等活动,以“最鲜活”的圆桌会打开“最跨界”的朋友圈,碰撞“最前沿”的思维火花,助力成华加速引育产业高端人才和各类紧缺急需人才。

文/王雅妮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上篇:没有了
下篇:“五一”节,向身边的劳动者致敬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