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发布了关于表彰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我区万洁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同时,共青团四川省委发布了关于表彰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的决定,团区委荣获“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这些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成都次元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洁
从戎装到汉服
95后退役女兵用心传播中国文化
长发挽髻,“珠翠”满头,身着精致汉服的万洁在镜头前又开始了新一期的短视频拍摄。95后的万洁曾在兰州军区某部队服役两年,退役后,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卸下戎装,穿上汉服,开启了用短视频推广汉服文化的创业探索。
“我的初衷是想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传播量不断增加,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万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东郊记忆成立了新媒体公司,通过更加专业的方式弘扬国风文化,为汉服爱好者提供丰富的电商服务和消费体验。
创业初期,万洁与公司成员就设计生产出极具竞争力的汉服、饰品等文创产品,并且他们打破传统文创服饰品牌运作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流量为基础、产品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构建起产品设计、传播矩阵、直播电商为一体的模式闭环。身在圈内,万洁也见证了汉服从小众文化逐渐“出圈”,走入大众的转变。最初她穿着汉服上街拍摄的时候,还会受到路人异样的眼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身着汉服走上街头,以汉服为主题的活动也增加了。
“汉服之所以能走入大众视野,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传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疫情期间,万洁坚持团队规模不减反增,她还以“生机”为主题设计了系列汉服,向所有抗疫英雄致敬。今年春节前夕,团队走进甘孜州稻城县寒桑村,与当地合作试点开发改良服饰和文创产品,借助互联网优势推动形成乡村振兴新模式。不仅如此,面对沿海地区工艺成本相对更低的情况,她依然选择将生产线留在成都,带动近千人实现就业。
作为成都新经济、新文化、新消费发展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万洁先后被评为202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好网民”、“2021中国正能量”百个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以及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巾帼建功标兵”、第二届“成华区最美退役军人”。谈到下一阶段目标时,万洁表示,目前团队正在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和海外销售渠道,接下来他们将积极探索内容出海与跨境电商,力争让中国优秀文化内容和文创产品走向世界。
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
总行程超200万公里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抽样的农户分散在各个山头,赶往下一户农家可能还有半小时的路程。说实话,陡峭狭窄的山路有时候真的让人胆颤心惊。”“在与老乡们交流中得知,因为国家的帮扶,困住祖祖辈辈的大山终于凿开了通车的马路,点了多年的油灯被电灯替代,还有了4G网络,把山外精彩的生活画面带到眼前……”这些都是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在偏远山区开展工作时的日常。
五年来,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直面种种困难考验,他们的足迹踏遍西部地区93个县,总行程超过200万公里,入户调查5万余户,累计撰写200余万字报告,在辛苦历程中迎来收获。记者了解到,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过项目委托方式对相关脱贫工作进行评估考核的第三方组织,主要由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优秀干部、教师和素质过硬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团队共有41人,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占比80%。
“我们的评估工作大多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开展,评估团队师生不仅要面对低温、冰雪等恶劣天气,还要克服高海拔地区缺氧等高原反应,这是对意志力和生理承受能力的双重挑战。”据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团队青年勇挑重担,先后20余次深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高寒偏远地区,是全国唯一五年6次进西藏42县开展评估的高校团队。
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当地群众对扶贫政策发自内心的赞誉,都让评估团队师生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队在具有挑战性的气候和工作条件下,先后成立15个临时党支部,将思政教育融于生动的评估实践,使青年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高质量完成各项脱贫攻坚评估工作任务,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
团区委
深入实施“四项计划”
为青年建功立业搭建广阔舞台
近年来,团区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重大决策,以及上级团委的部署要求,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社区青春行动三项全国试点为契机,以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为发力点,大力推进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深入实施青春强基、青春领航、青春有爱、青春聚力“四项计划”,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刊载推广,团区委累计荣获国家和省市区级表彰表扬30余次。
“区委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坚持将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区委年度考核和巡查监督重要内容。”据团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青春强基计划,我区扎实开展基层团组织应建尽建和创造条件建“两建”专项攻坚,持续扩大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新”团组织覆盖,深入探索资源统筹社会化和服务项目市场化“两化”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全区新增团员1000余人,新增团组织100余个。
在双林路99号,有一处以嘉兴南湖红船为造型的建筑,这是我区打造的全国首个沉浸式“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已成为青年学习交流的城市红色地标。据悉,近年来团区委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率先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注重用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统筹构建“沙河风”“红领巾”宣讲团等宣传教育队伍,策划推出“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500余期,组织开展“学党史知识竞赛”等专题活动1000余场,累计覆盖青少年100余万人次,激励青年骨干踊跃投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青春有爱计划,成华制定出台了《人才安居房管理实施办法》,创新构建“租、售、补”并行的青年安居保障体系,海纳百川筑巢引凤;同时,创新打造主题公园婚姻登记处等青年相亲交友打卡地,先后推出集生产、生活、机会、服务、美学于一体的100个社区场景,举办青年社交活动3000余场,推出线上线下一体的“成华群英荟”志愿服务品牌,吸纳青年志愿者2.6万名,努力让每一位青年在成华找到幸福坐标和价值归属。
在青春聚力计划方面,从被确定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区以来,我区已累计出台“成华英才计划”等青年人才政策22条,投入青年双创扶持资金2.4亿元,建成国家省市级双创平台22个,入驻青创项目771个,引入国家省市重大人才专家422名,落户青年人才6万余名,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获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青年领办的卡诺普、成焊宝玛等企业已成长为智能机器人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准独角兽企业。
文/王雅妮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