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街巷是城市之窗、百姓之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于细微处展示着城市的形象、文化和品质。在成都,街巷里的烟火气和新场景更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印证之一。近年来,成华以公园城市建设引领城市有机更新,用微改造代替大拆大建,许多街巷“悄悄”地变美了。它们不仅通过现代与历史、潮流和传统交融碰撞更新了颜值,还营造出多元的活动场景,有的还成了网红打卡地,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即日起,《新成华》推出“幸福生活 ‘巷’往时光”系列报道,生动展现成华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的探索实践,循着各街巷微更新的脚步,慢慢解锁成华人的“幸福密码”。
青龙场,曾经是成都著名的场镇之一,昭觉寺、动物园、温鸭子总店、青龙立交等地标,承载了一代成都人的共同记忆。百年过去,这个颇具特色的场镇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市区街道,曾经的热闹被新的繁盛替代,历经风雨的街巷也不复从前的模样。2000年以来,青龙场虽然经过一系列改造,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于这里的独特记忆却愈发模糊。为了不断满足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去年开始,这里开启了进阶版的城市更新之旅,如今已实景呈现。
致强环街是一条不到1000米的小街巷,但在老青龙场居民的眼里,这条藏在城市脉络里的小街巷,承载着浓郁的乡愁。如今,过去建筑墙体斑驳、泥泞杂乱无处下脚的破落巷子,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后,已经变成一条特色步行街,连同周边的昭青路、致顺路、云龙路等,形成了全新的昭青里特色街区。蓝色的漫步道串联了整个街区的慢行系统,两侧的墙体一面记录青龙场的旧时记忆,一面用彩色的涂鸦描绘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现代活力与古巷雅韵相互碰撞,有情怀、有文化、有生活,呈现出新老青龙交替交融的景象。不论是木格栅小青瓦的川西民居风貌牌坊,还是半开敞的环形露天剧场,又或是再现市井记忆的2.5D景墙,都在推动公园形态与街区空间有机融合,让居民在美学场景中享受生活、感知幸福。
街边转角,曾经影响城市颜值的“真空地带”变为共享空间,小游园内花木掩映,微绿地生机盎然,独具匠心的小天地与春日光景相映成趣,承载着居民的欢乐与幸福的生活。沿街小区重新规整业态,立面店招统一整洁,商铺换上落地玻璃窗,整个街区变得干净通透。
“赶场”文化曾是青龙场历史上一个生动的注脚。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集市绵延两三里长,货品琳琅满目,人行其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物阜民丰之乐。如今,青龙场这个极具生活气息的“赶场”文化得以延续,从花艺旗袍、书院文创到冰糖葫芦、糖人糖画,都能在沿街打造的“烟火集市”上找到。
青龙场的城市有机更新,植入独有的文创IP,最大限度地保留居民的生活轨迹,生动展现烟火青龙、市井百态,“唤醒”了大家的青龙场记忆,并利用2.5D景墙营造街坊文化,再现昔日场景。这里的老街巷从此有了新生命,居民生活有了新乐趣。
文/图 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