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我国第一个青年发展国家专项规划,标志着青年发展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2-02/15/005892.html

等待处理…

为青年建功立业搭建广阔舞台

——成华区2021年度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工作回眸

2022/2/15   点击量:14816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我国第一个青年发展国家专项规划,标志着青年发展被纳入党和国家政策体系的总体框架。

2020年12月,成华被确定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区。一年多来,我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市委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目标,狠抓青春领航、青春圆梦、青春礼赞“三大行动”,擦亮育心育人、安心安居、交心交友等“九大品牌”,大力推动新时代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

青春领航

凝聚感恩奋进的强大合力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教导。去年以来,我区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帮助青年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双林路99号有一处以嘉兴南湖红船为整体造型的建筑,那里便是我区打造的城市红色地标——全国首个沉浸式“学习强国”主题街区。走进该街区,青年们可以借助虚拟骑游、自助录音、VR体验等“科技感”互动手段,进行阅读、逛展、答题、社群沙龙等。“学习强国”元素、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贯穿整个街区,通过大屏互动就能跟随“红船”学习党的重大历史节点故事,回顾建党百年风雨征程。

“以往每天在手机上用‘学习强国’学党史、答题,现在落地线下后场景更丰富了,学习氛围也更浓了。”家住新鸿社区的许伟平闲暇之余总爱来“学习强国”主题街区逛逛,他认为这样的公共空间有新意、有品质,能大大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让学习型社区真正融入青年的生活世界。

不仅如此,为引领成华青年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区还统筹构建“沙河风”“红领巾”宣讲团、“青春成华”新媒体矩阵等宣传教育平台,策划推出“青年大学习”等主题团课500余期,组织开展“学党史知识竞赛”等专题活动1000余场,累计覆盖青少年100余万人次,用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

思想引导行动,行动践行思想。去年11月,成都出现疫情,疫情防控阻击战随即打响。团区委第一时间发出志愿者倡议和招募令,青年们迅速集结,熊天奇正是其中之一。“我曾参与过数次疫情防控、防汛抢险、困境儿童帮扶等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工作的流程与内容都很熟悉。”连续三天,熊天奇驻守社区疫情防控点,协助医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在通宵的忙碌中,累了就躺在花坛边、椅子上休息片刻。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据团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华青年踊跃投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疫情期间,上万名青年志愿者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冲锋在前,凝聚起强大的青年力量,用青春行动充分彰显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青春圆梦

搭建实践创新的多元平台

“致七天后的你——希望我们都能在这里收获事业与梦想。”成华区青年人才驿站的照片墙上,留下了许多“蓉漂”的生活点滴和他们对成华的真情告白。

作为成都首批“蓉漂”计划青年人才驿站之一,位于二环路东二段7号招商东城国际中心B栋5楼的区青年人才驿站共打造10个房间40个床位,可为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提供7天以内的免费住宿服务。

驿站管理员沈涓清楚地记得,从迎来第一位“房客”李沅媛开始,寒来暑往,这个温暖的小站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成为3516名“蓉漂”来到成华后的第一个“家”,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又从这里开始满怀信心地踏上逐梦之旅。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按照“人才所需、服务所向”的理念,我区高标准编制《成华区“十四五”青年发展规划》,高品质规划建设龙潭智造科创谷、东郊文旅艺术空间等百万平方米青年双创载体,设立全国首个“服贷投”联动投融资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青年创业大赛、“周周菁蓉汇”等系列人才品牌赛事活动,吸引更多青年与成华一起成长、共赢未来。

作为一名青年创客,成都麦里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马晓媛经历着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纵深实施,也享受到其带来的实惠。去年马晓媛参加了成华区第八届青年创业大赛,并成功进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蓉漂杯)决赛,代表四川省参与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巡展。“通过政府搭建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我们得到了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支持帮扶,一年来公司在技术创新、资源转化等方面有了新的进步和突破。”马晓媛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成华,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像这样借力成华平台搭建和政策扶持而迅速成长的青年和企业并非少数。从试点以来,我区累计出台“成华英才计划”等青年人才政策22条,投入青年双创扶持资金2.4亿元,建成国家省市级双创平台22个,入驻青创项目771个,引入国家省市重大人才专家422名,落户青年人才6万余名,其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获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由青年领办的卡诺普、成焊宝玛等企业已成长为智能机器人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准独角兽企业。

青春礼赞

美好场景点亮幸福生活

历史上,资深“蓉漂”杜甫曾以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道出了千百年来人才的真切渴望。而如今,成华聚焦“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重点,制定出台《人才安居房管理实施办法》,创新构建“租、售、补”并行的青年安居保障体系,相继建成包括“梧桐栖”在内的55.9万平方米高品质人才公寓,海纳百川筑巢引凤。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张启从兰州来到成都工作,从面试之初他就感受到了成华吸纳人才的热情。“我到成都之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区青年人才驿站,后来我成功地申请到人才资格,住上了成华区第一个人才公寓‘梧桐栖’,在成都安了家,解决了后顾之忧。”作为成华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和宣传者,张启也努力肩负起“蓉漂青年”的责任,在工作中努力奋进,获得单位“优秀青年”、航天通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疫情期间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用行动践行一名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和社会竞争加剧,近年来青年在社会融入、婚恋交友、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我区以青年婚恋交友现实需求为突破口,大力开展青年相亲文化活动,搭建交友公益平台,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的婚恋观,营造幸福美好氛围。

鸟语花香的二仙桥公园内,有一列红色的“幸福号”火车停靠在那里,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我区打造的成都市首批公园式婚姻登记处试点点位之一——二仙桥公园婚姻登记处。去年5月20日,二仙桥公园婚姻登记处正式开放,融合“和合二仙”历史文化和“工业风”时尚元素,涵盖结婚登记、家庭辅导、主题体验等场景功能,成为独具成华特色的婚姻文化基地。

除了青年相亲交友打卡地,我区还先后推出集生产、生活、机会、服务、美学于一体的100个社区场景,举办“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全球性青年活动300余场,组织开展“幸福成华·缘来有你”等青年社交活动3000余场,推出线上线下一体的“成华群英荟”志愿服务品牌,吸纳青年志愿者2.6万名,开展“爱成都·迎大运”等志愿服务1000余场,努力让每一位青年住有所居、居有所乐,在成华找到幸福坐标和价值归属。

据悉,在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成华荣获“全国幸福百强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等称号,接下来我区将持续巩固拓展试点成果,努力探索出更多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成华实际、服务青年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奋力为全国全省全市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成华力量。

文/王雅妮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东郊记忆艺术区将再添文创产业园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