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为进一步推进辖区垃圾分类工作,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2021年以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持续树立科学理念分类指导,加强全链条管理,加速营造“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分类投放环境,如今垃圾分类成果已在成华“生根发芽”。
截至目前,全区1300个小区已设置集中投放点位3096个,基本实现投放设施全覆盖;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经营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100%全覆盖,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
开展全方位宣传活动
居民宣传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据了解,为了加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营造生活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组织党组织、社区、居民楼栋长、志愿者等通过社区活动、现场推广、入户宣传等途径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我们小区到处都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社区也时常为我们普及垃圾分类的常识,还发放了手册和垃圾分类袋,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居住在理工东苑小区的向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小区业主大多都养成了在家分类、出门投放的习惯,小区环境慢慢变好了。
“我们每周在不同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依托社区自治组织,充分调动物业、社区人员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0余场,各类媒体宣传报道70余次。通过入户宣传、发放倡议书和分类操作手册的方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方法、原则,将分类知识讲解进户到人,居民宣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该局还紧扣《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契机,制定完善全区垃圾分类实施意见,建立“社区+院落+楼栋”三级网络收运体系,创新“物业主导”“志愿组织引导”“党建引领+社会共治”等推广模式,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全区共设3096个集中投放点位
基本实现投放设施全覆盖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在理工东苑小区内,居民刘先生拎着早已分好类的垃圾袋来到投放点前,脚踩垃圾箱底部的脚踏板,写有“餐厨垃圾”的箱盖被缓缓打开,整个垃圾投放过程仅需几秒。
据介绍,为确保每个小区至少有一组四分类投放点,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按照每350户一组“上面加顶、底面防渗、侧面围护”的标准,根据小区空间、居民便利等实际情况再设置投放点。目前,全区共计设置3096个集中投放点位,基本实现投放设施全覆盖。其中,高标准集中投放点位588个,普通分类投放点2508个。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解决城市大件垃圾处置问题,我区还在府青路街道辖区文德路试点建设了一座标准化大件垃圾回收站,解决辖区居民大件垃圾丢弃运输难点问题,得到市城管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我区还加快了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足量配齐四分类收运车辆,加大环卫设施投入、改善辖区比例配置、优化分类收运体系。目前,我区已配备有餐厨垃圾运输车辆26台,居民厨余垃圾转运车辆33台,其他垃圾运输车辆81台,有害垃圾电动收运车辆11台,可回收物收运车辆15台,确保了四分类生活垃圾的及时收运。此外,我区严格落实“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工作要求,推广“定时、定点、定员、定车”收运流程,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六统一”, 做到小区可回收垃圾每天回收2次,有害垃圾每周回收1次,破解垃圾收运“前分后混”难题。
垃圾回收了,又如何处置呢?“我们目前采取BOT模式,建成全市首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落地运营的厨余垃圾就地预处理设施,处理量达到40吨/日以上,并且全区分布式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逐步完善,已实现63吨/日处理量,未来将达到83吨/日处理量,有效达成厨余垃圾前端减量目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赵悦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