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区如何将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园城市“红色地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区如何做到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监测污染排放情况?又是如何打好“人防+技防”的组合拳,为成华市民带来更多的蓝天白云?本期让我们聚焦“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建设工程、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能两个项目,一起从中寻找答案。
建成全国首个“学习强国”主题街区
精心打造公园城市“红色地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广泛生动、持久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由区委宣传部牵头落实的“学习强国”特色街区建设工程项目在2021年初启动实施。经过精心策划和全力打造,在去年6月24日于双林路99号亮相。
“学习强国”主题街区的主体建筑外观以嘉兴南湖红船为整体造型,不少市民第一时间前往“打卡”体验。据介绍,街区建设团队深入学习研究了南湖红船、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地标的寓意、格调、色彩,结合蜀都味、成都范儿和“学习强国”主题,最终确定建筑外观以嘉兴南湖红船为整体造型,打造学习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公园城市“红色地标”。
走进“学习强国”特色街区,“强国学苑”“学习之家”“学习广场”三大功能场景合理布局其中,能够为市民带来浓厚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其中“强国学苑”以技能人才培训、党建培训为主要功能,打造红色智慧教育培训基地;“学习之家”以学习活动、社群活动为主要功能,结合展览展示,满足党员群众的学习需要;“学习广场”则会不定期举行各种摄影展、党史学习教育挑战答题赛、创意学习市集等活动。除了“学习强国”元素,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更是贯穿整个街区,市民可通过大屏互动,跟随“红船”学习36个重大历史节点故事,回顾建党百年风雨征程。
记者了解到,街区采用共建共享的运营模式,与100多个国内知名头部社群和成都本土知名青年社群建立了合作。自开街运营以来,街区每周都会举行各类年轻人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沙龙、分享会,截至目前已有逾百家单位、逾百万群众前往“打卡”学习。据悉,下一步,街区还将持续整合引入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展览、观影、阅读、社群沙龙多种业态,营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场景,努力把“学习强国”内核和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精神文化体验。
打好“人防+技防”组合拳
大气污染源精准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蹲点“驻扎”施工工地,检查工地的喷淋系统是否开启,是否执行重污染预警应急响应,是否有露天刷漆、焊接作业……在我区民兴北苑楼顶处,有一个24小时全自动运行的3D气溶胶激光雷达,可360度无死角监测方圆几公里范围内污染排放情况,这是我区大气污染防治重要辅助手段。据3D气溶胶激光雷达项目负责人、环保工程师徐黄隆介绍,巡查到的问题点位,会实时连入到我区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平台,而设在我区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攻坚中心的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平台,不仅有3D气溶胶激光雷达所收集到的数据,还有全区其他空气子站所收集的数据汇总。
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早在2018年,我区就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了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平台,并结合成都市城管委的运渣车监管平台、市住建局的智慧工地监管平台,目前已逐步形成了“监测—报警—调度—处置—反馈”的五步闭环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几个平台的协同运作,同时结合道路积尘负荷走航车、无人机等科技监测手段,全区大气污染源精准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借助高科技手段和智能平台可实现精准溯源,有效的现场检查也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很好地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采用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的方式,目前我区还组建了60人的“人盯源”队伍,按照3人一组定点分配到岗到位,对全区核心区域重点施工工地24小时进行盯守管控,通过对造成大气污染的工地进行全面检查,现场制止违规作业行为,拍照取证并将问题及时上报等方式方法对施工工地起到震慑作用。
据悉,通过持续打好“人防+技防”的组合拳,2021年我区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6天,增加数居全省第一,其中9、10月连续2个月达到全优良,全年PM10、SO2、O3、CO四项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文/胡园春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