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成华全区上下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发力,通过办好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努力让广大“阅卷人”满意。日前,由区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主办的2021年成华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百优十佳”项目评选活动,受到了全区群众的广泛关注,不少群众纷纷“上线”为其满意的项目投票点赞。
为详细介绍过去一年里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情况,自本期起,《新成华》推出系列报道,从一些重点项目入手,全面展现成华各部门、街道、功能区管委会、区属国有平台公司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干实效、担当作为。本期让我们聚焦“建立‘民生观察团’”“组建校地联合工作专班”两个项目,一起了解区级相关部门是如何高效督促41个民生项目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以及如何通过驻点集中办公筑牢校园疫情防控防线的。
建立“民生观察团” 督促41件民生实事完成
去年12月1日,成华区民生观察团来到北湖生态公园,集中观察建于该公园的第二代健身路径广场。观察团一行实地查看并体验了第二代健身路径,并针对健身器材的安装、锻炼方式,以及获取群众锻炼的反馈信息等问题,向建设方进行了深入询问。在了解到第二代健身路径广场得到群众一致好评后,观察团成员纷纷为这一民生项目点赞,并就持续建设运行好全区全民健身路径和公益性健身场所提出了意见建议。
绘制“初心卷”,下发“督办单”,组建“观察团”,这是我区推动民生实事目标落地落实的一套“组合拳”。记者了解到,由区委办牵头实施的“建立民生观察团,助推目标落地见效”项目,在此次“我为群众办实事”“百优十佳”项目评选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群众的投票支持,而且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议中也赢得了一致好评。
据悉,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早在去年初,区委办就通过“成华发布”、《新成华》等线上线下渠道发布“民生项目意见征集表”,广泛征求市民群众意见建议,切合民需编制民生实事目标清单,形成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问题的41个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底,已全部圆满完成。据悉,区委办将这41个目标任务纳入了全区“双百分”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形成区委督效办牵头抓总、部门分工负责、多方积极配合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并按月发布工作提示,按季刊发工作通报,完善项目动态跟踪管理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民生实事目标有序实施。在此基础上,区委办通过建立“民生观察团”制度,从企业院校、社区街道和社会组织中推荐观察员,深入项目建设现场、街道院落等点位开展现场观察,并形成可行性整改意见,为相关责任单位提供参考借鉴,充分彰显民意,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深化校地联防联控合作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这次疫情虽然一开始让大家措手不及,但政府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广大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一直尽心尽责为我们服务,真的让人感动,很庆幸自己生活在温暖的成华。”
“每一次抗疫阻击战,都能充分彰显出我们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一句话,我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疫情袭来的时候,党委、政府和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防线,让我们感到很安心。我也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和学生骨干的责任与担当,那就是要肩负起‘强国有我’的时代使命。”
……
以上是去年11月23日理工东苑(西区)解封后记者到现场采访时,成都理工大学师生的一组感言。去年11月3日,成华出现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全区共有14例确诊病例,尤其是理工东苑(西区)同一单元楼4天内密集确诊11例病例。理工东苑紧邻理工大学,在校师生3万余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开始,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尤其是理工东苑(西区)的居民们是不安的、担忧的,但很快大家的心态就转为平稳。“能够实现这样的转变,正是因为有我们的党委政府以及无数的一线防疫‘斗士’,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坚定地站在我们身边,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刘迅表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记者了解到,针对该轮疫情传播速度快、关联病例集中、管控数量大等特点,在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下,区政府办第一时间迅速行动,参与组建校地联合工作专班,抽调人员实行驻点集中办公,统筹指挥调度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经过抗疫工作者与隔离居民的共同努力,理工东苑(西区)于当月23日凌晨0:00正式解封,居民重回正常生活状态。今年已经70岁的成都理工大学退休教师龚世达表示,如果没有成华区委区政府坚强有力的指挥调度,如果没有无数志愿者、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逆行者”,仅仅20天是不可能实现全区“清零”解封的。 文/胡园春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