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区法院获悉,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启动以来,该院根植基层,服务群众,以“感受公平正义”专项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关切期待,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目标,精准把握人民法庭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定位,切实强化服务保障的司法担当,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公平正义。
积极服务营商环境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在深入开展“感受公平正义”专项活动过程中,区法院始终坚持公正安商,努力为我区产业功能区企业提供一流的司法环境。
“我们联合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以及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不定期召开产业功能区司法服务和保障工作座谈会,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对产业功能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合同漏洞、产业监管、品牌开发合作等问题进行风险预判,建立常态化信息互通机制,打造畅通的司法服务供应链。”据区法院副院长黄洁介绍,该院还强化司法服务供给,开辟涉产业功能区纠纷案件“绿色通道”,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实现纠纷不出园区,矛盾前端化解。
此外,区法院法官还多次走进园区深入了解管委会及企业的诉求,了解园区企业的纠纷类型、法律需求,对搭建产业功能区司法配套服务协作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并逐步落实重点措施,如建立巡回审判点,减轻企业诉累,降低企业诉讼成本,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律支持。
“我们还完善了诉非衔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方式进行调处,化解纠纷,并进一步完善智慧法院建设,将成都法院‘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系统接入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内,便于企业网上调解、网上诉服、网上执行等网络办案,切实为企业减负,为经济加速。”黄洁说。
道交纠纷联动调解
“一站式”服务便民利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流量逐年增长,各类交通事故也日渐频发。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当事人往往需要奔波于法院、交警大队、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之间,繁琐的处置流程不仅容易给当事人带来困扰,还可能引发矛盾纠纷。
“为了努力化解道路交通矛盾纠纷,我们积极强化诉前多方联动,持续深化诉源治理,推进道交联调平台一体化建设,明确联调工作原则、主要内容、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据区法院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团队法官杨秋菊介绍,该院联合交警五分局、市人民调解委员会、省保险行业协会等部门,积极推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联动调解机制的建立健全及顺畅运行,形成司法调解合力,取得优化司法资源、提升司法效能、充分司法为民的良好效果。
“目前我区已实现道交法庭和法院机关的联网运行,采用电子印章技术,可为当事人提供集立案、司法确认、财产保全、司法鉴定、调解、审判于一体的‘一站式’司法服务和裁判文书的现场制作。”杨秋菊告诉记者,该院联调中心还依托市法院“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与成华区“大联动”中心资源优势,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信访、案件调解等便民服务,还可派遣网格员协助送达调解文书,为联调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办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多元化解物业纠纷
合力构建和谐社区
近年来,物业纠纷案件频发,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为了化解物业纠纷,区法院与区住建交局、区司法局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成华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拟定《构建物业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行业协会、街道、社区等主体的作用,形成联动联调机制的多层次布局,采取不定期情况通报、联席会议等方式,构建物业纠纷通报机制。
“我们把物业关系的管理、运行、监督、调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共同构建分层递进、高效便捷的物业纠纷联动调解机制,切实化解物业纠纷,从源头预防物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物业关系。”据区法院物业纠纷审判团队法官丁翔介绍,该院设立了物业纠纷联调工作室,由联调中心派驻人员,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进行调解,聘请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律师、金牌人民调解员和物业服务行业专家组成物业纠纷调解专家库,为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政策和专业支持,逐步构建起物业纠纷五级调处机制,即院落(小区)和解机制、社区化解机制、街道调解机制、成华区重大物业纠纷调处平台、物业纠纷联调中心多元化解机制。
此外,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贴心便捷的法律服务,区法院还派遣专业团队主动到大型物业服务机构或矛盾纠纷突出的社区、院落等进行典型物业纠纷案件审理,起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与此同时,该院积极通过“庭审进社区”“法治讲座进社区”等活动讲好普法故事,使群众身边事成为普法的好教材,让社区成为群众普法的大课堂,努力营造良好和谐氛围。
文/毛艺宏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