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成华迎来了风劲好扬帆的时代大潮,站上了赶超跨越的全新起点,积蓄了展翅高飞的强大势能。成华将如何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呢?区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要实现未来五年宏伟目标,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必须聚焦六大行动计划(城市更新、产业提质、动力转型、文化赋能、治理提升、民生改善),推进六个现代化新成华建设(生态宜居、硬核强劲、创新驱动、繁荣文明、安全韧性、共同富裕),奋力开创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聚焦动力转型
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新成华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两中心两地”重大机遇,统筹推进动力转型行动“五大创新工程”,坚持创新核心驱动,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成华竞争新优势和转型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强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政府搭台、创新引领、人才主角、产业发展“四维”创新生态环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深度融合。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创新源头。积极融入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建设,争取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新型研究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
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五院三司两校”等创新龙头与企业组建产学研柔性联盟,实施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五年内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在地转化30项以上,推动环电子科大和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着力打造人才创新高地。建立稳定增长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完善重大产业项目与顶尖人才(团队)双招双引机制,探索“产业教授”计划、重点人才项目举荐制等引才新模式,办好“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擦亮“东骄华章”人才品牌。
深化改革增活力
狠抓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发展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提升。深化产业功能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专业高效灵活的产业治理体制和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数字化改革,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狠抓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经济等九大专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以成华发展集团为龙头,推动区属国企“党建引领、转型发展、国资布局、资本运作、经营机制”五个新突破,打造国资国企改革“升级版”;深化投融资改革,探索ABO等投融资新模式,充分发挥“蓉易贷”服务中心、“服贷投”投融资服务中心资源整合作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认真防范债务风险,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
狠抓“枢纽型、杠杆型、小切口”改革,深化拓展成华“医联体”“大群团”“微更新”等先行先试经验成果,抓好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区建设、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全国试点区建设等六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力争推出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华经验”。
全面开放挖潜力
开放程度决定发展格局。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用好成渝中线高铁落子成都北站等重大契机,不断开创立体全面开放新局面。
强化“双枢纽、双门户”对外开放功能。加强与成都“两场一港”、四川自贸区、成都综合保税区等国际开放平台的合作发展,搭建“通道+信息+贸易+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办公在成华、业务在口岸”的合作新模式,积极争取市内免税店试点。
强化与成渝城市群合作发展。重点推动智能制造、通信装备、文化旅游等领域产业合作,探索形成“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新型产业协作关系,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强化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联动。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促进会成都办事处落户,全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交流合作,主动参与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策划开展“驻川领团成华行”等外事活动,擦亮“国际友城”“成都339”“都市熊猫”等城市名片。
营商环境提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纵深推进“放管服”综合改革,强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领跑行动,打响“赢在成华”营商品牌。
着力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政府权责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动态公平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城市机会清单拓展扩面,创新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着力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探索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共筹”机制,推动市场主体高效退出政策和制度创新,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和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规范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和关爱企业家,让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发展上有支持。
着力营造更加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政务服务全链条“秒批”改革,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动“一网通办”迭代升级。
聚焦文化赋能
建设繁荣文明的现代化新成华
文化高度决定城市高度,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影响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勇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五大营建工程”,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先进区。
全面提升社会文明品德
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先进典型示范、文明实践拓展“三项行动”,抓实思想引领、素养提升、治理优化“三大任务”,实现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两个提升”。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灵魂工程,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唱响时代主旋律、提振城市精气神。
坚持把“创城”与“育人”有机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深化“成华榜样”“最美人物”等典型选树,广泛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深入开展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打造志愿服务成华品牌,充分发挥“区-街-社”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宣传教育、公共服务等功能作用,构筑党建引领的示范阵地、共建共治的交流平台、和谐温馨的美好家园。
全面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以美好文化生活传承文脉基因、彰显城市魅力、演绎时代精彩,健全“四大城市文化体系”,打造“十大公共文化设施”,活化“十二大历史文化遗产”,抓好文艺创作“千百十任务”,推出“三大类文化交流活动”。
做优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区历史博物馆等“六馆四中心”区域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一街道一特色”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推动“一社区一美空间”实现全覆盖,积极打造小区公共阅读空间,让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人人可享、处处可及。
做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活化利用“六古”“三老”文化遗产,彰显“一陵一台、两祠两场、三桥三寺”等历史印迹,留驻成都面人、客家舞龙等非遗项目和民间艺术等人文印痕,赓续“工业文明”“红色根脉”等时代印鉴,让城市留得住记忆、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做强新时代文艺创作体系。制定文艺精品扶持政策,创评千名文艺新星、艺术匠星,建立百个“名家工作室”,推出十部彰显成华特质的精品力作,力争《大东郊之激荡岁月》《小倩》等影视作品获评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努力筑就成华文艺高峰。
做实城市文化对外交流体系。办好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国际交流活动,承办中国游戏行业年会等全国高端活动,打响“天府银杏艺术季”等区域特色活动,构建“周周有看点、月月有精彩、年年有大戏”的多层次文化交流活动体系,讲好“成华故事”、唱响“成华声音”。
全面打响文商旅融合品牌
坚定文商方向、打牢文旅基础、做好融合文章,充分激活“两站、两品、四地标”等特色文旅资源,实施“五创争先”、打响“三大名区”,让成华成为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打响旅游名区。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面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创响国际顶级大熊猫IP,争创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打响文创名区。发挥工业文明资源富集优势,统筹推进18处工业遗产保护性再造、产业化改造、景区化营造,高品质呈现量子界数字文化产业园等“文创+”新地标,加快推进光线动画等龙头企业投运,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
打响消费名区。坚持以文商旅融合提升消费品质,加快提升天府熊猫塔、华润万象城、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动物园“四地标”功能品质,系统构建“观、购、学、游”地标消费新动线,打造“熊猫野趣”“公园生态”等户外消费新场景,发展夜间经济、数字消费等新业态,集成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年不打烊”的文旅消费大餐,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