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建强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15线56站轨道交通线网,大力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华段等重大市政项目,建成80条城市道路,全面消除华林一路等存量断头路、打通城市梗阻点,实现成华全域30分钟畅达;抓好城市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避难、抗震、防洪、排涝、消防等安全配套设施。
持续完善公服配套。以优质普惠、共享可及为导向,优化公服设施布局,高质量建设公服配套项目。
持续深化城市精细管理。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区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抓好市容市貌、拆违治违、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专项治理,争做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先锋典范城区。
▶做好绿色转型发展标杆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坚持绿色生态与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新消费业态共建共融,加快推进海滨公园等10个生态空间综合运营,积极探索EOD开发模式和绿色空间多元运营模式,不断拓展延伸生态价值链。
大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进一步完善“碳惠天府”落实机制,探索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控措施,积极引导大熊猫基地等重大生态工程碳汇开发,积极推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大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推进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全域垃圾分类,探索建设“无废城区”,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全力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
聚焦产业提质
建设硬核强劲的现代化新成华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产业、关键在企业。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优二强三”转型方向,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五大提能工程”,推动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载体集成”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抓企业培育,夯实发展底盘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大力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抓好“四上”企业、税源企业等重点企业引育,完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健全梯度培育机制,强化“一企一策”服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总部企业招引计划。促进更多跨国公司、央企省企、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在成华设立总部、二级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鼓励扎根在成华的“中字号”总部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做大做强字节跳动、京东七鲜等区域性总部企业,加快打造能源、文创、高新技术、金融、大健康、泛家居等总部集群。
大力实施民营企业繁荣计划。优化公平竞争发展环境,建立小微企业“个转企、小进规”培育机制,发布新场景、新产品和投资机会清单,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和拓展市场,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抓产业支撑,壮大发展实力
产业是经济命脉,是发展引擎。要着力构建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擎驱动”的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
推动都市工业增效提能。坚持把都市工业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高点,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都市工业,做优“1+N”空间布局,培育“3+3”产业体系。
坚持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鼓励能源开采、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引领型示范性“未来工厂”。
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引领产业链现代化
引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瞪羚企业”“链主企业”,支持千里倍益康、卡诺普、硕特科技、航电微能源等“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三个百亿集群。
坚持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打造工业工程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软件设计三个“单打冠军”。
推动现代服务业崛起提能。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壮大“3+3”产业体系,优化“三轴八圈”空间格局。
推进现代商贸业高端发展
紧紧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打造“2个枢纽商圈+6个百亿商圈”,着力实施消费升级“三百三千”计划。
推进新兴金融特色发展
突出财富管理、数字金融、并购产业三个重点领域,抓好亚太并购大厦、支付通、君华汇等龙头项目。
推进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统筹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多点”空间布局,培育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科技、健康服务等新业态,加快打造全市领先的医疗健康产业集聚区。
推进枢纽服务业集聚发展
发挥成都东站和北站高铁、城铁、地铁“三铁”叠加效应,实施两大枢纽TOD综合开发项目,培育高端商务、精品商贸、酒店会展等业态,推进“通道流量”向“枢纽经济”转变。
▶抓载体建设,拓宽发展空间
楼宇被誉为“站立的开发区”,功能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推进楼宇载体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楼宇经济“双千”培育计划。
推进产业功能区高质发展。各产业功能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提升功能区产业发展集聚度和显示度。
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
要做大做强“熊猫国际度假、文创会展、国际商务”三个主导产业,基本建成“一中心两馆三场四街区”,加快打造大熊猫文旅品牌核心承载地和世界旅游名城首选目的地。
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
要着眼增强都市工业极核功能,建成“一核四园”,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新经济·生态城”。
东郊记忆艺术区
要围绕音乐艺术、数字文创两大主导产业,壮大10个特色文创园区,积极培育新消费业态,加快打造引领中西部、辐射全国的文创高地。
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
要围绕“枢纽+城际商旅、时尚消费、健康服务”三大主导产业,以TOD站城一体化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全国领先、中西部一流的枢纽经济集聚区。
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发展区
要聚焦总部经济、新兴金融、商务商贸业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和生活体验产业特质,加快打造智慧物联产业新高地和都市生活体验型示范商圈。
新北天地商贸旅游发展区
要抢抓蓉北商圈建设和凤凰山机场搬迁契机,以“蓉欧+家需求”“枢纽+门户经济”“商旅+体验消费”为主线,加快打造以综合枢纽、门户口岸、商务极核为特征的城市级商圈。 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