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计128天,同比增加20天,优良天数增加数排四川省71个重点县第2位、成都市五城区第1位。蓝天白云的背后,离不开我区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努力。
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当前,我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更新的发展阶段,未来5—1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都将以施工工地污染防治为重点。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区各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监管和治理能力的工地管理机制,以科学精准施策为抓手,解决扬尘污染难题。
近日,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又出新招,那么他们究竟有何创新之处?日前,记者来到区七医院新址修建工程工地和融创长林盘100亩住宅项目工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基坑穿上“绿衣裳”
防尘“天幕”智能化降低扬尘
在区七医院新址修建工程工地上,记者看到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与别的施工现场不同,这里既没有飞扬的尘土,也听不见施工的噪音。从高空俯瞰,整个工地基坑都被一张绿色巨幕所覆盖,仿佛撑起了一把“遮阳伞”,而这张绿色巨幕就是由中国五冶集团自主研发的智慧化环保新科技——防尘“天幕”,这也是川渝地区第一个扬尘环保天幕工程。
据施工项目负责人于爱群介绍,整个防尘“天幕”采用单元式布置,6米宽作为一个单元,在基坑上方自动开合,仅需约30秒钟,幕网便可全部展开并覆盖整个基坑,这就能使基坑作业现场成为一个封闭式的作业空间,有效防止扬尘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并极大地降低了施工噪音。
记者在基坑内还看到,每个防尘网单元间都留有间隙用于布置钢索,而每一根钢索,同时也是一根喷淋管道,施工方可随时根据基坑扬尘情况控制喷淋工作,喷淋系统一旦打开,整个防尘幕之下,立即水雾弥漫,毫无灰尘的踪影。此外,在防尘网单元间,还设置了LED灯带照明设施,能够补充解决基坑照明问题。
“这套防尘‘天幕’系统除了覆盖严密、可以喷淋、自动清洗外,还具有智能化的特点。”于爱群打开手机,点开了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手机屏幕随即显示出防尘“天幕”的控制界面。“通过手机APP,我们就可以远程操控任意一个单元的防尘网的开合。除此之外,当PM10(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一定数值时,‘天幕’还会自动闭合,刮大风下大雨又会向两端滑开。”
绿色智慧工地云平台上线
全面监控工地大气污染
“PM10超标,建议启动加强喷淋。”在融创长林盘100亩住宅项目工地上,工作人员胡智打开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屏幕上弹出实时预警,胡智立刻在小程序中打开喷淋控制系统,不到10分钟,此次预警便得到了有效解决。
只需一部手机,便能对工地实时现场情况进行监控,这正是我区目前正试运行的绿色智慧工地云平台。该平台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技术,通过精准采集工地大气污染物浓度、喷淋水压电流、高清视频数据和门禁数据,随时掌握现场情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图片和视频实时分析比对,及时发现环保违规行为;应用AQI指标分析污染风险,自动开启喷淋降尘等减排措施;接入OBD数据联动门禁,实现环保达标车辆智能放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坑四周除使用雾炮机、洒水车按需降尘外,一处几米高的高杆喷淋十分引人注目,端口不时被打开进行降尘,工地内整洁有序。“本项目工地包含多台塔吊,因此喷淋降尘措施需要实现对工地平面和垂直面的全方位组合降尘覆盖,喷淋预警服务则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智能监测喷淋水流和电压数据,并结合环境数据和工况数据提供智能分析和预警通知等服务。数据表明,通过以上精准的喷雾降尘措施,可将施工期扬尘减少80%以上。”项目工作人员李海涛介绍。
“绿色智慧工地云平台不仅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还能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应科学治理措施。若施工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整改,预警等级将动态升高,并通知相关管理单位;重污染天气时,预警等级也将动态升高。这种智能管控模式,可避免‘一刀切’的停工限产,培养施工单位自觉整改意识,继而实现建设工地管理数字化、系统化、高效化。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对平台进行优化,树立工地科技治气标杆和形成示范推广效应,最终实现建设与环保的双赢局面。”李海涛说道。 文/图 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