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清新的空气……清晨7点,居住在杉板桥社区的市民王先生早早地来到沙河城市公园慢跑,他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每天晨跑后都感觉神清气爽。
伴随着空气质量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精准、依法、科学治污为手段,区域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今年1—6月,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计128天,同比增加20天,优良天数增加数居全省71个重点县第2位、成都五城区第1位。
创新工作机制
成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控联合攻坚中心
为持续深入推进我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管控,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今年,我区创新工作机制,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率先在重点区域设立全天候、全时段、实体化运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联合攻坚中心,联合生态环境、住建交、综合执法、交警五分局和各街道(管委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强大合力。
“在人员配置方面,我们分别从区生态环境局、区综合执法局、区住建交局、市交警五分局等部门和街道(管委会)共计抽调业务骨干28名和区级年轻后备干部4名进行全职集中办公,突出精准管控,严格落实‘三抓五管’(抓除污、抓监管、抓通报和管工地、管油烟、管车辆、管停车、管喷涂),进一步降低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科学有效应对臭氧和颗粒物污染风险。”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大气污染防控联合攻坚中心办公室,全区重点管控区域污染源管控任务都被印制在墙上,相关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巡查,工作人员将全区的污染源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分类规整,不仅有利于我们查清污染源,同时也便于我们实施精准治理。”上述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攻坚中心常态化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实施“一个中心揽总、四支队伍保障、五项措施明确”的巡查制度,每日对巡查检查发现问题进行通报,截至6月30日,共印发大气污染防控督查通报81期,通报335个区级巡查问题。其中,工地、道路扬尘、汽修问题较为突出,截至目前均已完成整改。
分类防控治理
以扬尘源、移动源、工业源污染防控为重点
“暂未发现露天焊接、切割现象。”在十里店路旁一处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工地内,巡查人员正对该工地施工单位作业规范与否等情况进行巡查,“找准污染源头是防治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前期的加密盯防,现在工地上已经很少有违规作业情况发生,周边环境变好了许多。”
据了解,今年,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各行业主管部门从扬尘源污染、移动源污染、工业源污染三方面“分类防控”,强化源头治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提质增能增效。具体而言,在扬尘源污染管控方面,我区突出工地管控,充分利用大气精细化管控、目标管控APP及网格群,提前做好重污染预警天气应急管控,出动车辆4000余台次对成华大道道路改造、自然博物馆、龙腾广场等重点区域实施全覆盖、不间断巡查400余次;在移动源污染管控方面,设置7个扬尘整治夜查点,开展运渣车专项整治,检查运渣车2100台次,开展重型柴油车尾气监测,累计监测车辆3055辆次,监测数量居五城区第一。采取重点区域划设机动车严管区、加强重点道路交通疏导、加快推进高排放和外地籍车辆限行等措施,对移动污染实施管控降耗增能;在工业源污染管控方面,持续开展71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确保动态清零,对3家重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管控企业全覆盖监测,先后召开2次全区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会,推动43家加油站在线监测和三次油气回收安装,完成汽修企业绿色钣喷中心建设22家。
打赢“蓝天保卫战”
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颗粒物污染防治
数据显示,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但PM10、PM2.5等污染物浓度仍不稳定。“针对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存在不同程度上升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落实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和‘三抓五管’工作方案,强化源头治理,推进颗粒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减排,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颗粒物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区联合攻坚中心将强化以工地为核心的颗粒物整治工作,高标准推进重点区域工地提标整治,全面强化运渣车监管,持续做好重点道路清洁除尘作业,进一步减少区域颗粒物排放总量;强化以移动源为核心的氮氧化物整治工作,全面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减排治理,加密开展重型柴油车尾气路检,严格落实车辆行驶管理要求,持续减少区域内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强化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行业企业监管,高标准推进汽修企业提标整治,按节点推进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严格落实涉气工业企业监管,持续减少区域内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
文/赵悦 图/胡斌
部分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