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谚语说,寒露胡豆霜降麦,说的是寒露节就该种胡豆,霜降就到种麦子的时节。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红苕长得肥大壮硕,每到霜降前后,人们便陆陆续续开始挖红苕。
红苕,北方称之为红薯,栽前要先打红苕埂,以便沥水,这样红苕才长得大,挖红苕就顺着红苕埂一排排挖过去。挖出的红苕还带着泥,人们把泥抹掉,一堆堆地放在地里,一筐筐地收完。风一吹,手指都冷得冰凉。收了红苕的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泥土气息和红苕的香甜味,这个时候也是最诱人的时候,然后便开始捡红苕。
捡红苕是一个自发性的行动,不管是大人还是娃娃,都拿起锄头,背起背篼去捡红苕,有的一家两三个人跑得飞快。不仅如此,就连附近场镇上的人也经不住诱惑,“长枪短炮”齐上阵,长锄头、短锄头、铁锹、洋镐,没有背篼的就用两个撮箕扣在一起,一路浩浩荡荡,加入捡红苕的队伍里。这时,田地里就出现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金色泛红的秋阳下,田野里布满人群,银锄飞舞,秋风乍起,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吆喝声、喊叫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有人挖到一个大红苕,发出激动的声音,却又不小心把大红苕挖成两截,再发出一声惋惜。
放学后,我和同学拿起锄头背起背篼去捡红苕,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捡到大红苕就兴奋不已,劲头也更足了,哪怕手指大小的红苕根都舍不得丢掉。大家埋头苦干,直到天黑才回家。我们把捡回来的红苕分类,稍大点的放在一边留给人吃,红苕根部则用来喂猪,也算是给猪改善一下伙食。几天下来,看着自己捡回来的一大堆红苕,心里十分欣慰,母亲也适时夸赞一句,能干、有用!这就是最好的鼓励。
年复一年挖红苕、捡红苕。红苕地好像就是一个宝地,捡红苕的人扛起锄头到处寻找,泥土翻了一遍又一遍,总有捡不完的红苕。你若说没有了,有运气好的又在那翻了几遍的地里捡到大红苕,让人羡慕不已。除了捡红苕,挖土豆的时候也要捡土豆,就连比麻雀蛋小的土豆也不放过。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红苕土豆再小,也是珍贵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