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获悉,位于环东郊记忆城市级商圈腹地、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项目正式启动打造,我区将再添高品质公园城市特色街区。
“项目重点对东郊记忆路、圣灯路、建设南路、建设南支路四条街道业态进行升级重塑,计划以东郊记忆路为业态核心,打造‘时尚潮流+夜经济生活消费’的业态场景。”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性制定“一带四街”方案
加速打造环东郊记忆城市级商圈
东郊记忆艺术区位于我区核心腹地,是成都市规划的66个产业功能区中文旅产业生态圈的核心支点,地处中环商务旅游轴和成华大道文化创意轴的交汇区域。“聚焦‘东郊文创’品牌塑造,近年来我们以‘影视音乐、数字娱乐、创意设计’为主导产业,不断完善区域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区依托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这一地标性文创产业IP,整合万科天荟、龙湖滨江天街、招商中央华城三大商业载体资源,积极打造集文创产业园区、特色商业街区、艺术展演空间、高端写字楼、星级酒店、大型商业中心、生态公园、TOD站点等于一体的环东郊记忆城市级商圈,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目前,该商圈已具雏形。
“为切实做好对环东郊记忆城市级商圈的提升打造工作,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和谋划。”据该负责人介绍,该区域目前存在三大弱项——交通弱,交通便利性差、内部街道步行体验感弱、慢行系统安全性差;业态差,当前业态定位较低、分布散乱、商业业态品质低端;风貌淡,街道空间、节点及店招缺乏鲜明主题特色,工业文化开发率低、植被色彩单一。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此次开建的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项目,确立了‘一带四街’的打造方案。”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带”,指贯穿东郊记忆时尚产业园、万科天荟、龙湖滨江天街、沙河城市公园的老工业遗存风与现代时尚元素碰撞结合的特色街区雅集新场景;“四街”,即根据区域实际,将东郊记忆路、建设南支路、建设南路、圣灯路规划为消费场景丰富的生活型和商业型一体化街道,最终由“四街”串联形成“一带”。
塑业态改断面优交通
进一步串联商业载体消费场景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北京簋街、上海大学路、成都枣子巷等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并结合功能区实际形成了最终打造方案。”项目实施方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四条街道业态布置方面,计划以东郊记忆路为业态核心,联动周边街道业态场景,打造工业风的“时尚潮流+夜经济生活消费”业态场景。其中,东郊记忆路主要结合万科天荟业态,引入潮流文化、网红门店、户外演绎等工业文创生活类产业,打造“时尚潮流+艺术文创”的消费场景;圣灯路主要对现在的火锅城提档升级优化业态,植入网红奶茶、餐饮、酒吧,通过打造“夜市经济+酒吧美食街”场景,激活娱乐生活消费场景;建设南路主要将优化底层商业,植入生活美学馆、曲艺茶社、文创书吧等美学生活业态,在便利生活的同时,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构建文创美学生活场景;建设南支路则重点增强与沙河城市公园的连接性,打造市民可参与、可进入的生态公园业态,并注重优化儿童娱乐区,营造全年龄亲子互动空间。
“除了塑造商业业态,该项目还包括改造街道断面,构建公园城市一体化场景。”据该负责人介绍,东郊记忆路街道断面将被改造为机非共板形式的开放空间,营造活跃多元的消费场景,打造活力宜人的商业空间;圣灯路则主要利用现状建筑退距及火锅城业态,打造美食夜经济消费场景,为居民游客提供娱乐、共享的生活型街道空间;建设南路主要是结合建筑退距及底商业态,打造游园美学的生活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娱乐、交流、共享的公共空间;建设南支路将被打造成为东郊工业文化与沙河城市公园生态功能相结合的生活型街道,植入艺术小品设施,营造可进入、可休憩的生活慢行空间。
“根据街道业态布局及一体化改造方案,项目还将对片区的交通组织流线进行优化,并对涉及的公交站点、特色公交站进行统一设计,凸显地标特色。”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通过此次特色文旅街项目的打造,“四街”将更好地串联起该片区商业载体、消费场景,助力功能区打造全市最大的时尚消费新目的地。
文/胡园春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