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人们开始收获番薯。大人扛着锄头,挑着竹筐往番薯地跑去;小孩子也拿着小竹篮和小锄头跟在身后去捡漏。
空旷的番薯地上,全是翻新的泥土。泛着绿意的番薯藤没了,番薯根茬也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孩子们分散低头寻找起来,凡是发现可疑的,便用小锄头像挖金矿一样挖了起来,将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小竹篮里;如是没有捡漏,便换一个地方。
番薯捡漏,似乎跟运气有关——有时东找西挖,半天也没能找到一点;有时没跑多少地方,就能捡到满满一篮。捡漏次数多了,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门技术活,也有规律可循。虽然不像麦穗、稻穗或是玉米棒,能一眼看出。
首先须甄别户主。有的番薯地块被挖得熟烂,几乎没一处不被挖过的——那户主一定是做事细心、番薯挖得很彻底。对于这样的地块,除了骂几声“小气鬼”解气外,大可不必停留。如是遇到偷懒的、做事马虎的户主,只需细细挖掘,收获定是大大的。
其次,关注重点。如地头地角、排水沟旁,都是很容易被户主疏忽的地方,如是发现几丛番薯没挖的,就发“大财”了。
另外,遗漏的一些大番薯往往会露出蛛丝马迹。如土包凸起,且没有挖过的痕迹的,挖下去往往会有大惊喜。
捡漏的日子,番薯地里是热闹的。捡漏的小孩来了一批又一批。有的收获满满,高兴离开;有的收获不多,但又满怀希望地走向另一块地……可不管孩子像篦子那样几番清理,待到牛犁下地,总会滚出许多遗漏来:完好无缺,红皮的;露出白肉,残破的。孩子们欣喜地跟在牛犁后面,将它们一一捡起。这是在自家地里进行的最后捡漏,也是最轻松的捡漏。
那几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出门一次,总能挎满满的一小篮回来。虽然得到的,大多是长细的小番薯,它们从藤蔓上扎下,因营养不足,不能成大块头,但用来喂猪,甚至扎淀粉,营养并没差多少。从父母赞许的眼光里,他们得到了精神满足。
在番薯捡漏中,一种节俭的观念渐渐渗入孩子们的思想,成为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