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themes/mobilechrm/images/weixinlogo.png
时间长河川流不息,5年对于历史而言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一个努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城区而言,却值得被永远铭记。5年,1800多个
http://www.chrmpaper.com/Content/2021-10/26/005453.html

等待处理…

奋进五年 成华答卷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成华区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2021/10/26   点击量:16803

时间长河川流不息,5年对于历史而言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一个努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城区而言,却值得被永远铭记。

5年,1800多个日夜,锦江畔的天府熊猫塔见证了成华乘势而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焕发新生的东郊记忆记录了成华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找准高质量发展时代方位的铿锵脚步;花木掩映的北湖生态公园展现了成华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奋力打造近悦远来、巴适安逸的生活城区和幸福家园的不变初心……

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奋发进取、激流勇进,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成果丰硕,城市更新呈现全域起势局面,基层治理走出了具有成华特色的新路径。一件件大事要事的完成,一个个重点难点的攻克,一项项荣誉美誉的取得,汇聚成了来之不易、引以为傲的“成华答卷”。

产业发展 翻开新篇章

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5年。这5年,成华大力推进城市产业重构,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项目招引行动的卓著成效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今年9月22日举行的2021年成华区第二季招引攻坚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我区集中签约了中国铁建西南投资总部、欧亚国际科创产业城、七一珺月城市综合体、国信国际电竞产业园、倍益康智能制造基地、洲际海峡能源西部总部基地等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约592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智能制造、商务商贸等多个领域……

记者了解到,5年来,我区聚焦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3+3”产业体系,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招商导向,签约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125个,协议总投资金额1890.4亿元,先后成功引进今日头条西南总部、完美世界西南总部、金地集团西南文旅总部等重大项目,尤其是成功引进雪松控股西南总部项目,实现了我区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零突破。在此期间,成华两次夺得成都市百日擂台赛流动红旗,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次获得流动红旗的3个区县之一。

多个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投用为我区产业发展翻开了新篇章——服务业方面,5年来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8.44%,连续5年蝉联五城区增速第一,年均增长贡献率均超过7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更是连续5年蝉联五城区第一。楼宇经济方面,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税收亿元楼宇10栋,超甲级写字楼1栋,甲级写字楼5栋,专业特色楼宇22栋,其中仅2020年全区楼宇经济全口径税收就达到约36.15亿元,较2015年增长69%。总部经济方面,成华同样迈出了新步伐,依托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等推介活动,我区大力开展总部企业招引培育,2021年新申报市级总部企业2家、区级总部企业39家,全区被认定的市级总部企业10家。都市工业方面,成华实现持续提能增效,特别是通过统筹构建“3+3”现代都市工业体系,优化布局“1+N”都市工业空间布局,全区都市工业实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企业培育初见成效,民营经济规模持续提升。

5年来,全区六大产业功能区建设呈现齐头并进、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其中,去年升级为市级产业功能区的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基本明确了以熊猫国际度假、熊猫文创会展、熊猫国际商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区域功能担当高位进阶,品质城区特质基本呈现,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初显,重大项目招引稳步推进。东郊记忆艺术区则聚力推动“影视音乐、数字娱乐、创意设计”三大主导产业聚集发展,形成了“两轴一核三组团”的产城空间格局。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扶优扶强、双创育苗“三大工程”,在全市智能制造生态圈综合考核中排名全市第二,产业园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川第四、成都第三。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时尚消费产业不断壮大,城际商旅产业逐步汇聚,健康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发展区现已聚集了40余家总部企业,并着力以发展区为核心打造成华区“数字金融功能区”,加快构筑起了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北天地商贸旅游发展区着力推动龙头招引、楼宇孵化、项目储备,先后荣获“中国魅力都市文旅发展区”和“中国西部门户枢纽经济新高地”殊荣。

社会民生 取得新进步

今年8月27日,成都英才学校等7所成华区新投用学校集中开校,学校师资强大、设施精良、环境优美,共新增学位1.3万余个,进一步提升了成华教育品牌的“含金量”。

点滴变化的背后,都是民生情怀的大文章。5年来,我区顺应百姓心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补差距、优布局、提质量,全面抓好基本民生、普惠民生和品质民生建设,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教育兴则成华兴,赢得教育就赢得了未来。记者了解到,5年来,我区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规划、投入、资源“三个优先保障”,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7.58亿元,实现教育投入“五连增”,全区教育综合保障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向“学有良教”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朝着“学有优教”迈进。5年间,全区高标准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45所、新增优质学位4.2万余个;各中小学相继获评国家省市特色学校88所(次),全区义务段优质学校占比达到85%以上;组建10个名校集团、15个校际联盟,推动10所中小学入选成都市名校集团、17所学校获评市新优质学校、20所幼儿园晋升市一级园,全区优质教育集团数量位列全市第一。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5年来,我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力抓好卫生载体建设和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优质医疗资源水平升级进位,实现了上等级区属公立医院和驻区三甲医院的“双零突破”;基层卫生服务网不断筑牢,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区域全覆盖;深化医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与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共建“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华西妇儿专科联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心城区特点的分级诊疗新路径。

便捷的交通环境,是让市民能切身感受到城市发展“加速度”的重要方面。5年来,我区先后完成了十陵立交、川陕立交、成渝立交、金凤凰高架等18个交通节点改造,区域车流疏解能力明显增强;打通万科路等35条断头路(含5条跨区断头路),路网微循环进一步畅通;不断完善全区路网,共计实现215条道路开工建设,145条竣工通车,新增里程65.3公里;持续提升道路品质,完成石油路等132条道路黑化整治,全区道路品质和形象明显提升。此外,全区轨道交通全面提速,目前区内开通运营线路7条、车站35座,运营里程达到44.5公里,呈四纵两横一环布局,三环内区域地铁基本可达,实现与其他各主城区轨道互联互通。

城市面貌 呈现新气质

提起猛追湾,浮现在老成都人脑海里的,大约是国营厂和老街巷的烟火气,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如今的猛追湾市民休闲区,已成为融合了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更新典范。一间间别致的小店、一个个滨河集市、一场场音乐路演,演绎着“烟火人间三千年,成都上下猛追湾”的精彩画卷,见证了城市逆生长下的幸福美好。

5年来,我区深入落实市委“中优”战略,推动城市更新全域起势,系统谋划了总投资3000亿元的城市有机更新单元50个,已启动实施总投资约423.9亿元的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等9个更新单元;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86万余平方米,完成81个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2+11”特色文旅街区(巷)建设,除新华坊项目部分呈现外,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区、熊猫地球村特色文旅街区(一期)等12条特色街区已全面建成开放;依托工业遗产载体创新打造了系列品牌园区,18处工业遗产点位已有10处通过改造提升实现活化利用,其中萌想星球·107文创园区、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获评2021成都最美城市场景,“中优”工作综合考评连续两年蝉联“11+2”城区第一名。

为推动“市井生活圈”可感可及,我区高质高效推进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完成建筑风貌整治115处,全面完成拆围透绿1850米、拆换卷闸门947樘、整治建筑色彩风格不协调点位37处,并系统规划了一环路市井生活圈“一轴、五片、四节点”空间布局。目前,点、线、面相结合的“市井一环,文商成华”正逐步呈现。

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我区尤为重视提升城市风貌。5年来,我区大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风貌,实施项目300余个,对重要通道沿线进行空间综合整治,实施“小街区规制”,新建二仙桥公园、杉板桥公园、海滨公园、圣灯公园等市政公园,全区绿化面积和公园品质大幅提升。此外,聚焦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我区还制定了8大类18小类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第一轮攻坚行动期间(2018-2020年)共新建公共服务设施325处,新增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建成区公服实施率由48%提升至80%,全面建成“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连续3年在全市公服目标考核中位列五城区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5年来,我区还着力厚植生态本底,推动全区大美形象日益彰显。其间,全面推进猛追湾街区型、二仙桥产业型、北湖绿道型、东郊记忆人文型等9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建成投用城东体育公园、龙潭新区公园等共计1510亩市政公园,全区市政公园总量达31个,占地约6200亩;系统规划“两轴两带四河四道”主体绿道体系,完成157.47公里绿道建设;建成小游园微绿地26个18.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增量居五城区前列。

群众利益无小事。5年来,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区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在今年4月至5月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我区接收省级督察组交办群众来信来电举报主办件112件,目前已办结106件,剩余6件正按整改进度有序推进;而在今年8月26日至9月29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我区接收中央督察组交办群众来信来电举报主办件247件,截至10月15日已办结198件,剩余49件均已阶段性办结,正按整改进度有序推进。通过整改一大批生态环境“顽疾”,不仅有力推进了成华绿色高质量发展,更持续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基层治理 走出新路径

5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这一成果又突出体现在我区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

我区通过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成都特点、成华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例如以示范建设为牵引,我区推动社区发展治理聚力成势,连续4年开展“双示范”建设,累计创建33个市级示范社区、37个市级示范小区,其中市级百佳社区15个、百佳小区12个。其中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案例获2020年度全市对标创新评审第一名,保和街道和美社区、青龙街道致强社区、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等点位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采访报道,并受到中组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相关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肯定。

同时,通过推动社区规划纵深发展,我区在全国首创“专群结合三级队伍、参与式五步工作法、可持续长效机制”的社区规划体系,建立了1200余人的规划师队伍,开展社区规划项目400余个,推进9个社区美空间、66个社区微更新和57个社区运动角建设项目。其中,“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被命名为全市首批社区美空间,下涧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仙桥公园获成都市“爱成都·迎大运”社区微更新项目竞赛一等奖。

为了更好地推进共治共享,5年来,我区着力推进社会主体培育赋能,特别是依托天府社创中心构建了“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在全市率先探索社区服务阵地商业化运营机制,创新建立“1元租金换服务”“公益+低偿”等运营模式,真正实现了“政府提效能、企业得发展、群众享便利”的三赢效果。为了优化完善治理格局,我区又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小区自治,推行“百姓城管”“商居联盟”“红色物业·先锋管家”等共治模式,联合中车集团、成发集团等打造下涧槽、三街坊社区等政企共建共治样本。为了提升智慧治理效能,我区还建成44个智慧社区、13个智慧小区,完善“139+X”智慧社区治理体系,2个社区获评2020年四川智慧示范社区首批示范案例。

为了筑牢精神文明高地,我区还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实现1个区级中心、11个街道所、81个社区站三级阵地全覆盖挂牌工作,其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5个点位于2020年被纳入首批市级示范点;与此同时,全区还开展了各类文明实践活动4300余场次,打造出成华“群英荟”群团服务、“沙河风”基层宣讲等系列品牌志愿服务品牌,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由9.3万人增加到13.47万人,志愿服务队伍由1100余支增加到1700余支。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的系列成功经验和广大社区工作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常态化社区疫情防控中,我区组织近2万人队伍投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展56项社区防控“体检”,开展防控演练79次;依托311家便利店构建起社区(小区)生活物资应急配送体系,并成功承办了全市依托便利店促进社区生活物资应急保障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其间,区委社治委获评“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五色卡”案例获评全国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优秀案例。此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两访两送”等活动,全区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还深入小区院落,切实了解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已收集困难问题14292个、解决13514个。

5年栉风沐雨谱写华章,5年砥砺奋进铸就辉煌。随着区第八次党代会大幕的开启,成华将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相信,未来的5年,成华必将继续风雨兼程、顽强拼搏、砥砺奋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胡园春 图为《新成华》资料图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新成华》半月刊
ICP备:蜀ICP备1902724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228号

↑ TOP